课堂进企业实地攻难关
上海交大等高校使人才培养更贴近市场
2004-02-09 00:00:00
上海高校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甚至把工程硕士的课堂开到企业里,使人才的培养更贴近市场。上海交通大学一名在读工程硕士的论文不久前获得了上海市科技进步奖,这是该校第四个获得市级或部级科技进步奖的学生。这位获奖的学生说:“在学习期间,我把课题带到了课堂,而学校又把大门开到了我们集团,让我有了理论和实践同步提高的机会。”
据来自教育部门的统计,从试点至今仅仅5年的工程硕士学位教育已成为上海高校为企业培养技术骨干的一个重要途径,报考人数每年都比上年成倍增加。据首批试点院校之一的上海交大统计,仅该校的工程硕士在校人数已从1997年招生时的几十人变成了现在的超过3000名,年增长率达283.7%,为胜利油田、秦山核电站、上海大众汽车集团、上汽总公司、湖北二汽和卫星测控基地等培养了数百名工程硕士。复旦大学、同济大学等高校培养的工程硕士目前大部分也都成了企业的技术、管理骨干。
1997年,教育部决定在部分院校开始工程硕士的学位教育试点,当时对这一项目感兴趣的学生并不多。但各高校都制订了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计划,企业需要什么人才就培养什么人才,并且让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计划的制订。据复旦大学研究生院负责工程硕士招生的老师介绍,每年工程硕士开学前是他们最忙碌的时候,课程表常常是改了又改。因为在参加学习的工程硕士生中,有中高级专业职称的占80%以上,大多数是企业的技术和管理负责人,有丰富的技术和管理工作经验,承担着技术开发、产品设计、企业管理等重要任务。因此,工程硕士的培养要有自己的特色,必须要解决企业实际需要解决的问题,培养企业实际需要的人才,所以课程表常常是由学校与企业联合制订,根据企业的要求再增加课程,而且一部分基础课程由学校老师完成,还有一部分课程则由行业专家来完成。教师们也很愿意上工程硕士的课,因为这些来自生产第一线的学生常常会带来实际生产领域的最新技术或最新情况,使教学工作本身也得到提升。
上海交大有一个工程硕士班曾招收了一批东风汽车集团的工程硕士,结果在制订课程计划的时候,学员们带来了东风汽车集团对项目管理和人力资源方面的需求,学校当即为他们开出了“小灶”,在课程“菜单”上增加了相应的课程。不少学员带着在企业里遇到的难题到学校来学习,和老师共同在课堂上讨论企业的攻关难题,而许多攻关难题在解决了企业的实际需求后又变成了工程硕士的教学案例。
学校还常常把课堂开设到企业里,派出教师或是聘请行业专家到企业去为学员上课,并且实地与学员讨论需要解决的技术难题。无锡汽车厂、胜利油田等都是上海高校开设课堂的地方。上海大众汽车集团的一位技术员把自己在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难题带到课堂上,和老师同学一起讨论解决了技术难关,最后的成果变成了一篇富有见地的论文,毕业后被调到总部负责技术开发,总部负责人对他的评价是“开发能力提高迅速”。无锡汽车厂有6名学生要求开一门关于刀具测试的课,考虑到这一课程与其他的学生关系并不大,因此学校特地挑选了老师,并聘请了一位行业专家上门为学生授课,结果其他班级感兴趣的20多名工程硕士也特地坐车赶到无锡汽车厂去听这门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