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上海生化细胞研究所女性科技人才辈出
2004-03-08 00:00:00
“三八”妇女节,“女性如何成才?”尤为人关注。
中科院上海生命科学院生化与细胞研究所中,生化细胞研究所女科研人员以“两个第一”成为一道鲜亮的风景:女课题组长全院第一,全所44个课题组长中,8个是女掌门,约占六分之一;女性杰出人才多,有中科院院士张永莲,有杰出女科学家王恩多、汪垣等。
在自然科学领域,这些女科学家是如何脱颖而出的?生化所又是如何营造让女性科研人员成长的环境的?
不分性别唯才是举
“没有特殊环境,不管是引进人才,还是课题申报、资金扶持都是不分性别,唯才是举!”生化与细胞所所长李林回答。
前不久,生化所为选拔神经课题组研究组长,举行了一场竞争激烈的人才招聘,最后,来自其他研究所的青年女科研人员鲍岚经过层层考核遴选胜出,并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
既不偏袒,也不歧视,一视同仁。在生化细胞所里,无论是领导、院士还是一般的研究员,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大家都有着共同的理念:要真正促进女性人才的成长,就应该为她们创造和男性一样的竞争环境,在平等而激烈的角逐中得到培养和锻炼。
据统计,在生化细胞所良性的人才生态系统里,共有98位女科研工作者蓬勃生长着,其中高级职称者占20%。近3年来,女研究者的科研成果不断报捷:2人获全国百篇论文奖,2人获中科院院长特别奖,4人获中科院院长优秀奖,23人获中科院冠名奖。
实验室里无男女之分
“做女人是在家里,实验室里没有男女之分!”这是胚胎发育分子机制研究组组长丁小燕的“名言”。这位共和国的同龄人认为:突出女性其实从某种程度上就是歧视女性,真正的男女平等不在于给予女性特殊照顾。在科研前线,女性应该和男性一样去拼搏、去努力。
“我和其他研究人员一样,每天至少工作到晚上8点,晚上11点回家也是常事。”丁小燕用很平常的口吻叙述着其他女同事们马不停蹄地指导学生做实验、写论文、批阅考研试卷、申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情景。为了提高我国在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水平,她带领课题组克服研究基础薄弱、资金不足等种种困难,从分子水平上着手进行脊椎动物胚胎背腹轴决定的研究,最终获得了令国际同行重视的研究成果。
当然,这种“男女平等”是和家庭的支持分不开的,丁小燕对自己的家人充满了感激。“在家里我是个平凡的女人,应力所能及地为家庭多做贡献。”在丁小燕难得的空闲时间里,她尽力照顾九十高龄的父母,支持丈夫科研工作,关心女儿。
培养女学生严字当头
一视同仁,还体现在对女研究生的培养上。
“招收和培养女研究生绝不能降低标准。我们常对女生说:你没有理由因为自己是女生,就可以放松自我要求。”从事活性多肽和酶蛋白研究的戚正午院士说。戚院士对待女研究生非常严格。去年,他从四川大学招收了一个女博士韩锦铂,交给她研究生物调控系统的课题难度很大,先前好几个男生研究了五六年都没有结果。韩锦铂一头扎进了研究,在实验中寻找和活性酶相对应的抑制剂,目前已形成关于人体抑制剂研究的初步看法。预计半年后,这个课题可能会有成果面世。
据统计,生化所共有研究生360人,其中女生105人,约占总数的30%。为了加强对青年学生的指导,老中青三代研究人员都从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循循善诱地指导着学生。其中,张永莲、王恩多、汪垣等还和女研究生郑敏、周青等结成了对子,使生化所的女性人才形成了梯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