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企业
招聘信息
求职简历
就职知识
登录
注册
以科学发展观培育"生态型"人才队伍 上海科技界青年蜂拥冒尖
2004-04-30 00:00:00

  竞争科技启明星难于考名校:本市最新一期启明星的申请与入选比为五比一。优秀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门槛”加高:入选者都是国家863、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上海重大工程和项目的领衔者。日前在市科委听到的这两条消息,都有共同的背景:上海科技人才多了,整体水平强了。
  市科委有关领导介绍,“启明星计划设立的前5年中,申报者大多是初、中级职称,竞争也不太激烈。但如今,申报者中出现了教授、国家杰出青年获得者、中科院百人计划获得者。”最新揭晓的科技进步奖也显示,主要完成人中,中青年科技人员占据73%,其中30岁以下的占13.9%,40岁以下的占37.9%。上海科技人才已出现青年蜂拥冒尖、中年创新优势凸显的格局。
  上海坚持以科学的发展观,培育“生态型”的人才队伍,为各年龄段的科技人员制订了个性化培育资助计划。科技“启明星”培育35岁以下的“小字辈”,这个年龄段往往有“两缺”:缺科研第一桶金,缺少当科研主角的舞台。启明星计划不重资历重潜力,人均资助经费从最初的5万元增加到15万元左右,迄今已培育科技启明星近600人,年龄最轻的仅27岁,让很多青年科技人员的非共识项目有了探索舞台,并使不少科研机构诞生了启明星“星系”,复旦大学侯晓远团队中出现了13个具有博士学位的教授、7个杰出青年、3个长江特聘教授等,最近,该团队被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为“优秀创新研究群体”。近年来,本市对青年科技人员的培养和资助不断前移,在大学里设立了“晨光计划”,培育有创新意识和潜力的大学生;又创设了“科技创业人才资金”,专门扶持刚毕业的大学生创业。
  如何让人才可持续成长?上海推出了一系列前后连接、滚动资助的计划。“优秀学科带头人计划”已呈现“三高”特色:“高起点”―――170位入选者为沪上各单位学科带头人,重点实验室、研发中心或重大工程项目的领衔人;“高强度”―――人均经费资助50万元;“高目标”―――培养和造就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和国内声望的新一代科技专家,如中科院院士陈竺、裴钢等。
  上海人才培养计划已从个人走向团体、国内走向国外。今年,上海创建了交叉学科创新团队培养计划,交大贺林、陈进研究组等4个团体共40多位科技人员入选,市科委对每个创新团队800万元的经费,重金支持他们对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和急需解决的重大技术问题,开展集群化攻关。同时,还设立了“白玉兰计划”,鼓励海外人才智力为沪所用。
  人才成长离不开好环境。近年来,上海诞生了一系列创新创业平台:基因组研究中心、磁悬浮研发中心、重点实验室、集成点设计产业化孵化器等,使各类科技人才均衡发展。据统计,本市创新人才已逾2000人,呈现出后续力量持续不断,各种年龄、学科俱全,优势领域突出的特点;而创业人才也如雨后春笋,民营科企已逾3万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