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职业教育拓展内涵 “灰领”人才就业逾九成
2004-06-11 00:00:00
拥有一技之长,在如今的就业市场上成了分量越来越重的砝码。记者日前从上海市教委获悉,本市职业教育稳步发展,毕业生充分就业,其中中职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去年更是达到96.32%;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在2002年达到87.40%,2003年又上升到90.46%。
那么,如何使职业教育继续发挥自身的特色、保持良好的势头?“订单式”培养是否只是满足市场数量的需要?如何培养更多的紧缺“灰领”人才?在市教委举行的职业教育座谈会上,与会者纷纷就此畅所欲言。
一个班级两种牌子
此次座谈会的与会者不仅有各职业学校的掌门人,也有用人单位的负责人,他们大多是彼此“牵手”的合作单位。上海石化工业学校和德国拜耳(中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一起来了,上海大学巴士汽车学院和永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负责人则坐在了一起。
“我们学校有不少班级是挂了两块牌子的,除了几年级几班,还会挂上一块带有合作企业名字的班名。”上海石化工业学校校长顾维义说,该校今年和拜耳公司签署了为期10年的合作办学协议,设立了“拜耳班”,此外还与上海赛科石油化工公司合作组建了8个“赛科班”,与世界化工巨头德国巴斯夫公司合作组建了首届“巴斯夫”班,与美国跨国集团亨斯迈公司合作组建了首届“亨斯迈”班。“这样一来,学校除了履行为企业提供合格人才的义务,又有要求企业为人才‘买单’的权利。”顾维义显得踌躇满志。
“对于需要的人才,我们不会守株待兔,而是主动上门要人!”永达公司人事部经理张玲说,近年来仅汽车维修方面的人才就频频告急,始终处于求大于供的局面。务实的用人单位不仅会放低学历门槛,还会主动与学校合作培养人才。去年该公司就录用了上海大学巴士学院75名应届毕业生,业务满意率达到80%。
校企合作模式在职业教育领域已得到充分推广。过去四年的调查显示,本市95%的高职院校都与行业、企业紧密联合,建立了由行业专家,尤其是生产服务第一线的优秀工作人员组成的专业指导委员会,由他们来直接参与人才培养规格、教学计划的制定以及教学过程质量的评估。
延伸“订单”内涵
“‘订单’培养是职业教育的特色,但并不只是狭义的数量供应而已。”市卫生局科教处副处长罗钢认为,职业教育不仅需要主动开发新的“订单”,还应该将“订单”培养从学历教育拓展到终身教育的概念。
持相同观点的还有上海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副院长冯伟国:“即使没有行业订单,也应该大胆开设一些适应市场需求的专业。”他认为,目前一些与世博会相关的专业如旅游、饭店管理、会展等非常热门,表明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应有一定的前瞻性。
“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需适应市场,但不能仅仅‘订单式’的在后面被动地跟。”上大巴士学院院长陈明仪认为,职业教育培养的是具备较强动手能力的人才,要“从市场营销角度设立专业、培养人才”。他说,如果只跟着“订单”走,学校会陷入被动局面。如该校准备开设轻轨专业,如果只跟“订单”就必须根据新的轻轨路线开通时间确定相应的培养人数和时间,一旦轻轨通车时间比学生毕业时间晚,就势必影响学生就业。“所以我们必须通过大量的调查,掌握市场细分,再根据近五年行业发展动向来确定新旧专业的优胜劣汰。”
据悉,目前上海高职专业的“一、二、三产”专业比例分别为3%、28%、69%,与上海国内生产总值中的“一、二、三产”贡献率相匹配,已基本形成了与上海地方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职专业结构。预计到2007年,上海将基本形成结构合理、比例适当,职业资格证书体系完善,专业设置面向社会,开放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新增劳动力受教育年限在14年以上,届时所有企业都可招聘到所需的技术人员和各工种员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