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企业
招聘信息
求职简历
就职知识
登录
注册
上海高校形成人才流动新机制
2002-02-25 00:00:00

   
入世后,上海高校凭借什么参与国际竞争?“一流的教学,一流的科研,而竞争之本则是一流的人才。”校长们坦言。
  眼下,上海高校缺怎样的人才?上海交大校领导的案头,一份“2002年高层次人才引进”名册赫然在目,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等30多位世界“大师级”专家,纳入交大视野;复旦大学校园网上,中英文双语版将齐亮相,推出28个特聘教授岗位,向全国、全球招贤纳才。
  聚焦高级人才,上海高校人才引进、建设机制不断推陈出新。从新机制的“源头”,一湖人才流动的活水汩汩而下……
  打破壁垒
“双聘”双赢
  上海第一例“双聘”院士在名校和科研院所之间诞生!
  某科研院所一位资深院士,很想开创理论物理与生命科学相结合的新研究领域。他选择在复旦进行这项科学探索,因为看重了复旦生命科学研究的雄厚基础和一批年轻而优秀的合作伙伴。可是,按照以往的惯例,要到高校来工作得迁人事关系。
  引进高层次人才就应该不拘一格。复旦决定,尊重院士的意愿,采取柔性引进的政策―――双聘。根据协议,该院士不转人事关系,每年在复旦工作6个月以上;学校协助他建立起研究中心,提供办公用房和居住房;为他配了科研助手和行政秘书;提供最优秀的生源给予挑选。
  不求所有,只求所用,上海高校更新观念,以最大限度发挥人才作用。
  最近一期国际权威杂志《纳米通讯》的封面上,“DNA”三个字母引起了全球关注。看似普通的字母,却蕴藏着国际最先进的技术:用原子力显微镜把单体DNA分子拉开后组成三个字母。这是上海交大胡钧教授的最新科研成果,也是高校柔性引进人才的一个范例。交大引进胡钧教授时,胡教授同时也为科研院所效力。引进人才,交大更看重“智力流动”,学校投入相当资金,资助他“招兵买马”。背靠百年名校和科研院所两座学术“富矿”,这位优秀人才的新成果正不断孕育。
  海外“活水”源源涌入
  高校学科建设要“登高望远”,在较短时间内跻身国际一流水准,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是一条捷径。
  由于种种原因,有些海外学者无法较长时间在国内工作,继“哑铃式”引进后,上海高校又创造了“遥控式”引进模式。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免疫学科急需发展,但缺少有实力冲击世界先进水平的“领军人物”。学校打破常规,聘请远在美国医学院任职的臧敬伍教授兼任二医大免疫研究所所长,为学科发展运筹帷幄。臧教授每年回来几次,每次十天半月,不定期地回来指导、检查;而当他在国外时,则通过电话、网上交流与这里的副手保持密切联系,遥控指挥。
  对于有些暂时无法回国服务的海外优秀人才,或是一些国际顶尖的外籍学者,高校则采用“风筝式”引进模式,紧紧捏住“线头”。二医大与出国深造的优秀人才保持联系,逢年过节寄张贺卡捎去一份问候,当他们遇到困难时想方设法为他们排解。上海交大设立顾问教授、荣誉教授的位子,邀请国际著名学者担任:诺贝尔奖获得者蒙代尔教授当上了交大现代金融中心的顾问;学校要建Bio-X(生命学科与其他学科交叉)研究中心,请朱棣文教授来制定“航向”。
  高智力“活水”源源不断涌入,滋养着上海高校学科向着世界级高度攀升。复旦大学化学系引进贺鹤勇、赵东元两位教授,在物理化学领域开出一片天地,最近教育部重新遴选国家重点学科,该学科以绝对优势跻身其中。同时,化学系又在分析化学领域引进杨原教授,在有机化学领域引进金国新教授,多个学科齐头并进,竞相冒尖,提升了学科的整体实力。又一方学术高地在复旦“异军突起”。
  人才活水莫流误区
  “让人才活水流得更健康,要防止进入两个误区。”部分教育界人士指出。
  误区一:引进人才比拼“财力”。两所高校争夺一位学科带头人,一方说“我出10万元津贴”,另一方不示弱,“我出20万元”;一方又提出:给你科研配套经费50万元;另一方再加码:我给你70万元。
  比拼财力,此风不能长。复旦大学近两年来,引进长江特聘教授、中青年杰出学者等高层次人才100多人。靠什么来吸引人才?更主要靠良好的科研环境,浓郁而宽松的学术氛围和全方位的人文关怀。一位近期从海外回国的杰出人才,舍弃了国内某名牌高校的优厚待遇,而投奔复旦,看重的就是这一点。该教授从提交申请,到面试答辩,到校学术委员会通过评审,不到一个月,学校如此高效让他颇为欣喜。而一进校,他又处处感受到“家”的温暖:进校第一天就住上了舒适的“周转房”,这是学校为他选购住房期间准备的过渡房;老教授腾出自己的办公室和实验用房,让他一到岗就能安心工作……
  误区二:对学科发展没有经过科学论证,盲目引进人才。某高校引进一位院士候选人,但引进后,双方都颇为失望。为啥?这位高级人才的研究领域与该校该学科发展有较大偏差,想“另起炉灶”吧,又缺乏学科根基,曲高和寡倍感无奈。
  人才引进也是一笔风险投资,学校要把它当作一项重要课题来研究。学科的发展主要立足于原有的基础,要扎实地孕育教学与科研的成果,坚持不懈地加强梯队建设。引进带头人可以引入活力,催化学科的成熟,但必须与学科的长远规划和学校的整体发展相匹配。
  开阔胸襟柔性
  “
  流出
  ”
  一湖活水,既有流进,也应有流出。以往,对高校而言,引进人才总是倍感自豪,而自家的人才想“外流”,心里总是不爽快。如今,上海高校开阔胸襟:人才是国家的财富,应该让他们投入到更适合自己发展的天地中去。在欢欢喜喜引进人才的同时,高校也高高兴兴地送人才“另觅他就”。
  复旦大学一位教授,被浙江大学一位“大师级”学者看重,要“借”去当助手。去浙大,这位教授十分愿意,有助于自己的研究水平迅速提升,但他又想把“根”留在复旦。怎么解决?经过协商,复旦决定:一切以人才为本,同意这个教授到浙大工作数年,完成研究项目后回校继续任职。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学院一位教授不久前去江苏某大学走马上任。起因是江苏某大学有一学科想申办博士点,三番五次邀请这位教授去担任学科带头人,帮助他们建设学科梯队。犹豫再三,教授向上师大开了口。没想到,校领导爽快答应。何以如此爽快?校党委书记林樟杰认为:“人才的流进流出,最终还应以国家的教育科研发展为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