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形成五大人才资助计划
2002-09-11 00:00:00
回国时只想拉点资助搞研究,没想到回国后却在有关部门的帮助下“弄到一大笔钱”,可以放手做研究,这位连称“回来赶上了好时光”的博士,是上海有机所的马大为。由于同时得到中科院“百人计划”、上海市科委“启明星资助计划”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专项资助,马大为在有机合成和药物化学基础研究领域取得了显著成绩,还当选为“上海市十大杰出青年”。像马大为这样在专项基金资助下脱颖而出的优秀人才,上海近年来涌现了一大批。
为了构筑人才资源高地,近年来上海通过观念创新和机制创新,努力构建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新格局,并逐步建立和健全了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人才资助机制,形成了五大人才资助计划。其中,“上海市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重点资助年龄在55岁以下的优秀学科带头人,人均资助25万元;科技系统的“启明星资助计划”重点资助年龄在35岁以下、硕士以上的优秀青年人才,人均资助8万元;卫生系统的“百名优秀学科带头人资助计划”重点资助45岁以下的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人均资助25万元;教育系统的“曙光学者计划”重点资助年龄在40岁以下、硕士学位和副高职称以上的中青年骨干,人均资助10万元;而“上海紧缺专业人才资助计划”则重点资助年龄在35岁以下、硕士以上的优秀青年专业人才到国际著名公司工作培训,人均资助20万元。
与人才资助机制同时建立的,还有市场配置人才资源机制、以聘任制为核心的社会化人才管理机制、人才柔性流动机制、人才继续教育机制和网络,以及人才分配激励机制和科研成果市场转让机制。在这些机制的运作下,本市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取得明显成效,仅“九五”以来吸引的海外留学人才就达2.8万,其中73人当选两院院士、125人获得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称号、11人担任国家首席科学家、37人被聘为长江特聘教授,创办独立企业1700多家,总投资额超过3亿美元。
据悉,本市的人才资源总量到去年底已经超过119万,较“九五”初期增长了54.5%,其中高级人才总量增长15.9%。目前上海共有两院院士148名,占全国院士总数10%还多;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17名、863项目专家组成员27名、国家教育部“长江特聘教授”44名,这三类专家也超过了国家同类专家总数的10%。数据表明,随着一大批进入世界科技前沿的学术技术带头人脱颖而出,本市已经基本建立起一支能够支撑上海经济社会发展、参与国际竞争的专业技术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