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制造”呼唤高级技工人才
2003-02-16 00:00:00
上海经济发展的步伐正在加快,在对产业结构进行调整的过程中,制造业水平的提升受到高度重视,上海将在南汇地区建造占地80平方公里的装备制造业基地,正朝着“世界级”的目标进发。而与这一发展目标极不相称的是,发展制造业所必需的技工人才严重短缺。技工、技师人才的储备与制造业的迅速扩容严重失衡,这已成为当前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并将对产业发展造成威胁。专家们认为,要进行产业结构的调整,就要及早做好包括技工、技师人才培养在内的各种准备。
高级技工成为社会需求热点
“今天技工人才的短缺,缘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那时制造业职业教育开始走下坡路,而第三产业的专业得到蓬勃发展。”长期从事技工教育的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副校长李春明从源头上寻找问题的症结,“计算机、涉外会计等专业大量举办,甚至研究生都争相报考。”一时间,这类从业人员大大超过社会需求,许多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岗位。李春明认为,经济发展有一定规律,目前我们还在走完善工业化的道路,所以应该更好地关注技工、技师等人才的市场需求:“再过三五年,这一需求定然形成高潮。因为科学技术的发展,最终还是要落脚于制造业。”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副校长卢建明认为,发展技工技师教育正赶上难得的机遇。他从自身所处的行业背景对此加以阐释。上海造船业已明确树立起21世纪的发展目标:2005年将进入世界五强,2010年进入三强,2020年力争成为世界第一。这种定位使得江南造船企业将成为国内规模最大、装备最先进的行业大户。卢建明说:“高级技术人才的培养对我们行业来说非常重要,中国造船业正面临突破性的发展,但现在造船设备与技术水平还赶不上日、韩等国,尤其在机电设备的调适、焊接等工艺上,亟需提高技能。现有的高级工、技师不仅所占比例低,而且年龄老化,文化程度偏低。作为集高科技、高技能为一体,并逐步由计算机控制的造船业,缩小与高技术国家的差距并赶超世界前列的任务还很繁重。为此,技工、技师在行业中的发展前景相当广阔,人才培养迫在眉睫。”
技工素质取决于生源质量
在人们心目中,工人薪酬待遇少、工作环境差,给人满身油腻、满头大汗的印象。如此情形自然很少有人愿意进厂干活。近年来技校分数线一降再降,如今已基本不设“门槛”了。然而制造业担负着重大的经济与社会使命,如果用于培养技工、技师等职业技术人才的生源过于低质,就会影响学校的毕业生也就是将来要承担重任的技术工人队伍的质量。
李春明认为,主管部门务必对此加以正视,一方面狠抓义务教育的“出口”,考试不合格的不准许毕业,以提高生源质量;另一方面对招生政策加以适度调整,以逐渐达到缓解数量少、质量差等问题。针对生源差的现状,他所在的上海市高级技工学校设立了留级政策。他认为,学生缺乏学习压力,不利于进步与成才。“发展技工、技师教育,首先要改变师傅带徒弟的老传统,实行规模教育,技工、技师要批量‘生产’。”李春明还建议要改革技工教育课程和教材。他说,已有课程、教材已显陈旧,不适应技术进步之后企业岗位的要求。模块课程、教材是一个发展趋势。
隧道股份教培中心则开始招收高中生、大专生来培养高级工,效果比较理想,质量较为可靠。上海市技师协会副秘书长朱春生认为,技工、技师的成才,不仅需要有效的教育和培训,而且需要就学者的自觉内化。因此,把主观想学的人招近来,让不想就读的人拒之门外,或许也是一种好方法。他建议,解决生源问题是否可以适当向外地开放。
职成教所所长马树超认为有必要采取一些激励措施来鼓励学生做技工、技师。如对学生实行一定量的月津贴制度,可增强民众接受技工教育的积极性;学制上实行灵活变通的做法,尤其是注意增加教学的弹性和新、旧专业设置的调整与转化。
理清职责,突破“瓶颈”
管理部门的体制问题未能理顺,成了当前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专家们认为这种制约性管理格局迫切需要改变。马树超分析说,过去职业教育管理部门多头,职责不清,几家部门做相同的事情,责权利关系复杂,不利于职业教育与岗位培训的统筹安排与协调,使一些基层学校无所适从,影响了技工教育的发展。上海的职业教育管理必须加快体制创新,努力使决策与执行层面分开,克服政策上的冲突。
李春明认为,主管部门对职教的管理要避免两种极端:一是高度集中的管理,即在生源的分配上实行按计划配给;二是无政府主义的管理,即对劳动力市场的漠视。所以有关部门应做到集中与放权相结合,该放宽的要放宽,该管的就要按职业教育的规律与特点来管理。
社会上的工程师想做高级工,考级政策如何确立?初级工或大专生在职五年后,是否可跳开中级工,直接评聘高级工?或者直接学习高级工课程而成为高级工?面对这许多实际问题,隧道股份教培中心副主任梁才林建议:严格的等级考试制度应从初级工开始,但不同等级,实行不同标准;不同行业,也应建立和采取不同标准。一个较好的做法,就是建立岗位培训,根据岗位标准,对学员进行合格的短期训练,以满足以上各种需求,处理好特殊与普遍的关系。为此,他认为,一个企业可以没有培训中心,但一个行业必须设立培训中心,以便对其职工、学员等进行必要的等级晋升教育与培训,且可作为行业专业鉴定中心,行使部分鉴定职能,并严把质量关,为社会提供过硬的技术人员。
把职业教育整合到企业发展中去
如今很多技校的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岗位,学校花时间精力培养的人并没有产生价值,而人才紧缺的工作由于后继无人导致进展缓慢。这样企业与学校都走进了死胡同。所以学校与企业合作进行岗位培训很重要,企业引导职业教育朝健康正确的发展方向,学校为企业培养需要的人才,使职业教育所培养的各类人才的比例与就业结构吻合,这样才能真正解决高级技工人才的短缺问题。
江南造船集团职业技术学校对高级工、技师的培养培训十分重视,不仅为自身、而且也为社会培养高级技工人才。卢建明认为,技工教育与企业发展是捆在一起的。他们学校与上海交通大学、华东船舶工程学院联合办学,培养造船业高级工。学生一旦考进,就与集团签约,成为企业后备技能力量,毕业后即获得就业岗位,就读期间还可获得企业的助学金。学生前两年在高校学习,企业与职业技术学校派出教师帮助开展教学,后一年在技校与企业学习,进行电工、焊接、调试等操练实践。这一模式使得高级工的培养十分有效和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