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纳天下贤才 上海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新高地
2003-09-05 00:00:00
从财务总监到名校教授、从首席经济专家到政府官员,如今在上海,百万年薪聘“海归”已不再是新闻,这些高层次人才所从事的领域也越来越广。可以看到,随着上海加速迈向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一个以国际化、高级化为特征的人才新高地也在加速构筑、形成中。
“一流的企业需要一流的人才,一流的人才更需要一流的企业。如何吸引优秀人才、尤其是国际化精英人才是把企业做大、做强的关键。”―――上海贝尔阿尔卡特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马杰
人才跟着环境走,资本跟着人才走。当今的人才竞争已从单一的“价格”竞争、“政策”竞争,逐步演变为综合性的大环境竞争。
上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充满着对国际化人才的渴望。近日,上海浦东新区政府第三次大规模的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正式启动,包括最高年薪10万美元在内的180多个高层次岗位向海外人才招手。浦东新区海外人才招聘活动是新区实施“千人回归”工程的系列举措之一。自2001年组织实施第一次海外人才招聘活动以来,到浦东新区创业和工作的留学人员由近3000人增至4900多人,创办的留学人员企业也由原来的270多家增至620家。
上海,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强烈地吸引着国际化人才纷至沓来。
世界500强企业中,已有近半数落户上海,许多外企的亚太地区总部也纷纷迁至上海,从而提供了大量的工作环境和机会。如上海贝尔阿尔卡特,员工来自13个不同的国家,其中包括来自欧洲、北美、亚太地区的外籍人员和海外留学归国人员等,他们在公司里从事着高级技术类及管理类工作。人才总是向发展快的地方流动,近年来数以万计海外留学生“大回流”,据统计,仅2001年全国1.5万“海归”中就有三分之一来了上海,这为上海构筑国际化人才新高地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上海,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清醒地意识到,在国际化人才新高地建设方面仍存在“软肋”。上海人才队伍总体态势在全国具有一定优势,但与上海建设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要求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上海人才国际化的总体水平偏低,高层次顶尖人才匮乏。据悉,目前在沪常驻外国人口占上海总人口的比例不到1%,上海高级人才数量仅占总人口的0.51%,尤其是入世后所急需的涉外法律、公证、翻译、都市农业、科研开发等人才只占专业技术人员总量的3%,而国际通用人才更是紧缺3万之多。“软肋”不除,在以人才为第一竞争力的城市综合实力比拼竞技场上,上海就不是一个全能选手。虽然可能呈一时强势,凭积累的优势甚至能“领跑”一时,但是终究会为“软肋”所累。除掉“软肋”,上海才能跑得更有后劲。
有专家指出,上海要建设成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必须有很好的地理优势和人文环境。但面对一个更加开放的国际环境,高层次人才特别是国际化人才短缺问题日益凸显,成为困扰经济发展的“瓶颈”。“闻鼙鼓而思良将”。上海要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就要采取有效措施整合本地乃至全国和世界的优秀人才,使上海真正成为人才荟萃和人才向往的地方。
“政府倾其所力创造条件,就是希望能给归国人员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以一种‘大环境观’来集聚国际化人才。”―――上海市人事局国际交流合作处处长黄渭茂
人才工作的活力在创新。工业革命、科技发展,大多同时伴随着国际化人才的迁徙积聚。在吸引人才问题上,关键是要“找出瓶颈,突破瓶颈”。上海目前的人才问题,不是数量问题、也不是质量问题,根本性问题还是在机制上,也包括环境上。因此要构筑国际化人才新高地,必须从自身的机制上有所突破,加快机制创新,营造良好的人才制度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
据悉,截至2002年底,在上海的留学回国工作人员有3.2万多人,比1998年增长60%,其中创办企业2100多家,几乎以日均一家的速度增加,总投资额为3.5亿美元。能有这样飞跃性的成果,得益于上海市有关部门解放思想,积极创新,改革工作方法。
以前留学人员要创办企业,仅办证就需要2-3个月,盖十几个图章,但现在由人事局牵头,外资委、海关、外汇管理局、工商局等7个部门每周三在人事局大厅实行“一门式”服务,大大简化了原本繁复的程序,提高了效率。门要打开,更要争取在入关的时候一次性解决“入”的问题。这不仅仅是技术的问题,更是上海政府观念转变更新的问题。
在上海的人才战略蓝图中,第一步,希望国际精英人才每年能来上海走几次,讲学、表演,带来国际领先的科技经济文化信息;第二步,吸引他们来沪任职,做项目,居住一段时间。据市政府新闻发言人焦扬介绍,筹划已久的上海“万名海外留学人才积聚工程”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在今后2到3年时间里,上海将拿出1万个中高层次专业技术和管理岗位,聘用1万名海外留学人员,以提高上海人才的国际化水平。到2015年,上海拥有的国际人才总量要比现在翻几番,总体质量更要上几个台阶。届时上海将吸引一大批世界一流的人才,包括诺贝尔等国际大奖的获得者;世界著名大学校长穿梭于上海,著名金融家、世界500强企业的CEO能来沪定居;还有大批在沪学习的外国留学生在上海开创自己的事业。
在实现这样一个目标的过程中,我们确实面临一个又一个台阶。这些“坎”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很难走过去,这就需要探索建立新的人才使用机制、收入分配机制和保障机制。用人机制上不再论资排辈,引入竞争机制,能者为之,在“赛马场上选骏马”;实施人才培养和使用的激励机制,在实践中培养,在实践中大胆使用,敢于压担子;承认人力资本的价值,对精英人才在读书和研究阶段所做的前期投入,在其管理和学术研究的产出阶段予以回报。
如今,“百万年薪聘海归”现象层出不穷,其标准是否准确另当别论,但这首先体现了一种对人力价值的尊重,对市场规律的遵循,是思想上的突破。据了解,在未来的几年内,上海各部门还将着力建设信息化的人才市场机制,通过网络、跨国传媒等方式开展人才招聘,购买国际知名猎头公司的服务。同时,有关部门还拟在美国旧金山、法国巴黎等地直接建立办事处,物色人才。
“当今人才的竞争是全方位的,要创造一个‘拴心留人’的环境。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探索渗透人文关怀的留才之道。”―――浦东新区党校教授陆沪根
“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是上海对国际人才发出的呼唤。人,是社会的人,而不再是相对封闭的“单位人”。在柔性流动机制下,户籍制度不再成为束缚城市人才战略的因素,居住证制度的实施更给来沪的国际人才吃了一颗安心丸。可见,人才引进的思路要从仅仅看重“拥有”人才向注重“引才引智”并举、人才资源共享转变,采取更加灵活的方式,开辟“快车道”,构建“柔性引才”体系,努力使上海成为吸纳、引进高层次人才的“蓄水池”。
通常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越繁荣,就越能吸引、留住人才,合理的人才制度环境和人才创业环境有利于充分调动他们的创造热情,满足他们的个性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营造有利于人才成长的社会人文环境,同样是吸引人才的重要环节。
在“眼睛向外”的同时,也要注意“眼睛对内”,将硬环境建设和软环境建设结合起来。着力营造各类人才创业的良好氛围,为他们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工作环境、生活环境和社会心理环境。在继续改善生活待遇、工作条件的基础上,更加注重为他们充分施展才华、发挥作用提供更广阔的舞台,使上海成为优秀人才的“孵化器”。
近年来,上海一直奉行“市场配置、政府引导”的原则,调动用人主体积极性,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海外留学人员。政府部门在签证、户口、归国人员子女读书、配偶工作等方面都能予以协调。1997年设立的“引进海外高层次留学人员专项资金”,至今已发放近千万元。同年在全国率先成立“留学人员工作处”,专门负责留学人员的协调与管理,被誉为“留学人员之家”。最近,上海市人民政府在浦东和西郊租用了两处公寓,专门提供给归国留学人员。上海市人事局和静安区人民政府还合作建立了“上海留学人员子女定点学校”,这一切都旨在为归国人员创造一个更加良好的生活环境。
有关人士认为,上海这座移民城市,要成为知识移民、科技移民、创业移民、投资移民的大都市,就应该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既要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构筑信息交流的市场平台,又要不断地开拓思路,做好人才服务;既要满腔热情地支持留学人员创办企业,又要宽容失败,营造一个民主、自由、开放、和谐的,有利于人才发展的社会环境。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上海应充分利用历史与人文优势,优化上海的社会生活环境。大多数的世界城市同时也是“文化都市”,注重培育城市文化并推进多元文化的发展。上海在这方面有着“海派文化”的优势。因此要注重保护和利用上海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注意城市物质和文化形态建设的协调互进。在营造良好居住环境的同时,强化人性化管理,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类人才身心健康的基本需求和交流、学习、娱乐等社会需求,为人才创造安全、舒适的社会环境。
展望未来,定位在世界级大都市的上海,拥有巨大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经济社会发展,归根结底要靠人才;当今世界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能否吸引来世界顶级的高素质精英人才,是决定一个城市能否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进一步做好人才工作,大力开发“第一资源”,就要有强烈的人才意识。有了强烈的人才意识,才会有思贤若渴的爱才之心,伯乐相马的识才之智,海纳百川的容才之量,知人善任的用才之艺。
千金何足惜,一士固难求。面对经济全球化趋势,面对科学技术突飞猛进,面对加入世贸组织给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只有统一认识,积极行动,切实推进人才战略,创新人才机制、向精英人才重点倾斜,在全社会努力营造一个有利于人才成长和发挥作用的良好环境,用打经济仗的劲头打好“人才战”,才能尽快构筑国际化人才新高地,从而为上海在日益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提供强大的人才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