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优秀企业
招聘信息
求职简历
就职知识
登录
注册
二工大探索培养人才新路 紧密对接企业需求
2003-09-08 00:00:00

  上海第二工业大学入驻浦东金桥新校区后不久,做了件其它学校“看不懂”的事:建起由浦东社会发展局、国内外知名企业参与的“二工大教育发展理事会”,由企业和行业专家来为学校的教学培养目标、专业设置、实习培训、师资培养等“把脉”。二工大在上海教育界率先提出高职教育新概念:与企业“零距离”接触,校企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力求探索一条产学研合作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新路。
  高校非企业,缘何要提“战略伙伴”概念?二工大校长的观点是:校企合作办学常会陷入学校“剃头挑子一头热”的局面,而制造业发展迅猛,技术更新加快,高职院校与企业越来越需要相互依存。双方只有建立长期战略伙伴关系,才能将这种合作推向深入,达到“双赢”。
  为与企业实现深层次合作,二工大建立开放式办学新机制。根据高新技术更新换代迅速的特点,二工大推行教学内容高度“保鲜”制度:学校每季度一次,听取30至40家用人单位对学校培养学生的意见,并依此修订教学计划。为使教育与产业需求更贴近,学校还与多家企业合作建立二级学院,与中外运总公司共建“中外运国际物流学院”,与全美测评软件系统公司共建“ATA软件学院”等,与行业中的“领衔”企业合作,引进行业执业标准,拓展办学视野。学校还在校内辟出8000平方米的场地,以零租金形式吸引企业来校建立研发中心,目前日本亿科软件技术有限公司在二工大建立的研发中心已正式运行。
  校企长期战略伙伴关系的建立,让学校更好地对接了产业需求,企业也赢得了学校人才、科研的有力“输血”。三菱、西门等多家企业,向二工大实训基地提供了代表世界先进水平的设备,投资不菲,企业图啥?企业的客户设备不会用,学校来培训;学校实训基地来访者川流不息,又成了企业产品展示的良好舞台。同时,学校又能为企业开展“订单式”培养,企业每年可从学校优先选拔毕业生。办学新概念和新模式的创立,优化了学生的“进出口”渠道。由于培养人才与企业需求紧密对接,二工大学生一毕业就深受市场青睐,数控、机电一体化等专业的毕业生,今年1月份就已被“订购一空”。就业又带动招生,形成了良性循环,学校生源质量明显提高,今年高中毕业生一志愿报考二工大的上线人数,是计划招生数的2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