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人才精英辈出 上海市第八届科技精英评选揭晓
2003-09-15 00:00:00
“科教兴市”和上海新一轮发展战略呼唤人才,也催生人才。9月15日,上海再次迎来新一批“科技精英”,王红阳、孙超才、陈进、陈义汉、陆�R、林忠钦、施剑林、秦宝华、蒋华良、戴德海等十人当选第八届上海市“科技精英”,另有十人获得提名。
参加今年“科技精英”评选的专家都有这样一个印象:今年参评的人选很多都是生面孔,有专家不禁感慨上海科技界“新人辈出”。在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今天,科技界新人辈出无疑是一种可喜的现象。科学进步需要老一辈科学家的扶持和支撑,也需要科技新秀的代继和创新。
按照参评要求,“科技精英”表彰的是年龄在55周岁以下、有突出贡献的科技工作者。综观历届“科技精英”,前四届的平均年龄在50岁左右,“50岁”正是中年科技工作者收获的季节。而从第五届开始,“科技精英”的平均年龄逐年下降,今年更是以平均年龄42.8岁创下历史纪录,其中主持“汉芯一号”研发的上海交大教授陈进在刚过完35岁生日之时就获得这一殊荣。近几年的“科技精英”评选都透露出这样一个信息:上海的科技工作者队伍正趋年轻化。
与历届相比,今年的“科技精英”评选中更注重成果的原创性。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陈义汉教授作为第一位心房颤动致病基因的发现者、心脏病领域“哥德巴赫猜想”的攻克者,他的研究成果已刊登在美国《科学》杂志。这一原创性成果使陈义汉教授赢得了国际学术地位,如今他又在为心房颤动新药的诞生而进行深入探索。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研究员孙超才同样如此,他长期潜心于双低油菜育种研究,创造性地提出了“先抗病性鉴定筛选、其次为农艺产量形状选择、再为品质纯合”的方法,在这一领域获得重大突破,他的成果也产生了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今年的评选更加注重对科技管理人才的肯定。历届“科技精英”中都不乏各个研究院所的管理骨干,他们不仅是所在学科的带头人,更是总揽科研全局的管理者、决策者。今年入选的中科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所长施剑林就是这样一位年轻的“当家人”,他不仅承担了5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1个杰出青年基金项目、1个中科院“百人计划”项目,还带出了硅酸盐所一支有实力的科研队伍。除了表彰科研机构中的管理人才,“科技精英”同样重视工程管理人才的挖掘。上海市基础工程公司经理秦宝华先后负责徐浦大桥、江阴长江公路大桥等重点工程的建设,在卢浦大桥建设中他大胆采用“钢铰线留缆”方法,成功解决了施工中的难题,并攻克了世界拱桥建桥史上单根长度最大、直径最粗、重量最重以及单根张拉吨位最大的水平索施工技术。
此外,今年的“科技精英”都是各自领域突破性成绩的取得者。来自二军大东方肝胆外科医院的王红阳教授作为今年入选的唯一一位女“科技精英”,同时也是总后人才工程的“科技金星”(军队最高级别),2001年曾获得军队唯一的“全国巾帼建功奖”。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的蒋华良长期从事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在抗击“非典”的科技攻关中,他带领课题组成功进行了SARS病毒关键蛋白的基因克隆、质粒构建和表达纯化,为寻找抗SARS药物奠定了重要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