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机制催生新人---上海"新生代"医学人才脱颖而出
2003-10-30 00:00:00
10月29日,上海医务青年最高荣誉奖―――第九届“银蛇奖”隆重颁奖。
38岁,已是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得主;无私援藏期间,在心血管外科手术领域填补了15项国际或国内空白……年纪轻、职称高、在科研上瞄准世界前沿、紧扣临床进行创新实践,第九届“银蛇奖”唯一一位一等奖获得者―――长海医院王志农身上所表现出的这些特点,其实也是上海卫生系统“新生代”医学人才的共性特点。
创新机制:年轻人才辈出
15名获奖者平均年龄38岁、全部拥有高级职称、怀里揣着多项科研奖项、不少人已是医院的学科带头人。其中,年纪最轻的是今年34岁的李春波,他坦言:“是创新人才培养机制,催生了年轻一辈的脱颖而出。”
机制创新,为上海卫生系统构筑了人才“高峰”。市卫生局从1988年起设立了上海卫生系统青年人才奖励基金会,还制定了“百人计划”等助推计划,不少医院也都制定了自己的人才培养机制。李春波所在的同济医院,就推出了针对不同层面的中青年人才培养计划:中青年人才培养基金、继续教育等专项培训经费……机制“润滑”,让一批35岁左右的高学历、高职称的青年医学人才脱颖而出,该院年度获得的7项国家级课题组中,主要负责人全部是38岁以下的青年学术骨干。
科研目标:瞄准世界一流
去年,世界权威科学杂志《自然》刊载了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王翔为第一作者的论文,论文阐述了在世界上首次成功完成大鼠卵巢在液氮中深低温冷冻保存(-196℃)及冻融后带血管蒂移植,术后卵巢功能恢复,其中有1例成功受孕。
这项原创性研究意义重大,不仅可进一步用于保护化疗、放疗对患者生育及性腺功能的损害,更使人们看到了“器官库”建立的曙光,令国际同行“刮目相看”。瞄准国际医学科研前沿,成为上海“新生代”医学人才的领先眼光。
“银蛇奖”二等奖得主,复旦大学医学院研究员袁正宏,根据国际学科发展动向,选择了乙、丙型肝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及抗病毒治疗为重点研究对象,获得了多项研究成果,被国内外同行认为“具有领导所在学科在国内继续保持领先水平并在国际病原生物学界占有一席之地的能力。”“银蛇奖”二等奖得主王长谦是仁济医院副教授,在国内外率先发现应用TIMP基因转移可增加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有助于防止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研究成果达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15名获奖者中,具备“国际先进”水平的不在少数,“新生代”医学人才的科研实力扎扎实实地增添了上海医学界的科技“含金量”。
紧扣临床:敢于不断创新
敢于创新,是“新生代”医学人才在临床新技术探索和诊疗实践上的一大特点。
拉萨海拔近3700米,空气中的氧浓度仅为平原地区的60%左右,在这样的环境下进行体外循环心脏手术,一直被认为是一个“禁区”,但长海医院的王志农却一次次敲开了这扇“禁区之门”。他在手术中采用了直接顺行灌注和持续逆行灌注含血停跳液的心肌方法,应用血液超滤技术,并大胆采用了保留后瓣的方法,成功地为患者卓嘎进行了世界上首例高原地区同期双瓣膜替换术和三尖瓣成形术。在连绵巍峨的雪域高原,王志农还相继成功开展了世界首例3700米高原地区的心脏双瓣膜替换手术、世界首例3700米高原地区儿童主动脉瓣机械替换术、世界首例3700米高原地区婴幼儿体外循环心脏手术、高原地区首例常温心脏不停跳手术等近百例高难度心脏手术,创造了15个高原之最。
中山医院肝外科副主任、“银蛇奖”二等奖得主周俭,施行了亚洲首例临床肝心联合脏器移植手术;“银蛇奖”二等奖得主、东方肝胆外科医院麻醉科主任医师俞卫锋,针对晚期肝癌患者切除术后大出血等并发症,总结出自体血回输、血液稀释、小容量复苏等新方法,使总救治成功率达92.4%,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新生代”医学人才直面临床难题,最终造福了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