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泉州:“共一轮明月”南音专场晚会侧记

来自:采编福建旅游之窗 fjta.com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374

2月24日晚,“共一轮明月”中国泉州南音专场晚会在泉州影剧院举行。作为第四届泉州“海丝”文化节暨第八届中国泉州南音大会唱的重要活动之一,这场晚会由泉州南音乐团与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同台演绎,可以说是代表了目前南音的最高水平。

泉州南音相传始于晋唐,公元十世纪中叶传入闽南。据考究,泉州南音与唐宋大曲、法曲、宋词和元散曲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故而被誉为“立体的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中国古典音乐明珠”等等。今年,文化部外联局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了5个“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泉州南音名列其中。

当晚,中国音乐学院教授、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艺术总监刘德海担任晚会主持。这位著名的琵琶大师在泉州南音乐团于2002年10月赴京参加全国曲艺汇演时,初次与南音零距离接触。当时,他虽然没能听懂一句南音的曲词,但依然被深深感染,不由自主地落下激动的热泪。

“南音保持千年优秀的品格而不受污染,是绿色音乐、绿色文化,是中国音乐的根,是我们的母语。我们应该竭尽全力去保护它、发扬它。”刘德海深情地对观众说。

在南音传统曲目《鱼沉雁杳》的清韵缭绕中,晚会拉开了序幕。这是当晚唯一一首由前来参加本届南音大会唱的菲律宾长和郎君社、台北原住民传统艺术表演团等42个海内外社团的“嗳仔指”乐手合作的曲子,使演出一开始就掀起高潮。

泉州南音乐团在晚会上表演了《元宵十五》、《望明月》、《暗想暗猜》、《走马》等曲目。对不太懂南音的观众来说,最有感觉的一定是《走马》。在洞箫的带领下,“上四管”和阮咸乐队的演奏时而轻灵剔透,像马儿迈着碎步小跑,时而铿锵层叠,如草原上万马奔腾。难怪在介绍这首曲子时,刘德海笑言:“如果徐悲鸿听过《走马》,我相信他的马会画得不一样。”

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的师生也为观众带来了《听见雁声悲》、《梅花操》等由南音名曲改编的民乐。中国音乐学院民族乐团和泉州南音乐团已经不是第一次同台献艺,去年的第七届北京国际艺术节期间,两个乐团在北京世纪剧院就举行过泉州南音专场音乐会,让北京观众第一次听到来自南国的中国古典音乐。

“从音乐学院学生的身上可以看出,要美容,学南音”,刘德海幽默地说,现在,南音是中国音乐学院的一门重要课程;学生们都特别喜爱南音,在上学期期末考试时,第一天考民乐,学生们又拉又弹,演奏得“死去活来,个个非常难看”;第二天考南音,学生们显得轻松、安静,“大家都非常漂亮”。

弦管声声,馥郁如兰,观众们都沉醉了。晚会结束时,全体观众起立,掌声不断。刘德海多次谢幕,见大家意犹未尽,他也显得很兴奋,大声地说:“我们加演一曲《直入花园》。”

《直入花园》是南音传统曲目,表达了一群游春的少女在翻越了一座山岭后,辛苦而又兴奋的心情。不少泉州本地观众显然十分熟悉这首,都和着节拍鼓掌。站在指挥台上,刘德海手里敲打着个小木鱼,用木鱼清脆的节律指挥着乐队,到高兴处,他忍不住转过身来指挥起了观众。全场沸腾了,大家会唱的就高声唱,不会的,也跟着调子哼。最后,台上台下都欢呼起来,还夹着年轻观众的口哨声与中国音乐学院女生们的尖叫声。

“南音万岁!”刘德海突然振臂高呼,许多观众再也无法控制内心的激动,热泪纷纷夺眶而出。

原来,南音醉人可以是静谧的,同时又可以是浓烈的。

泉州南音乐团的演员在表演“四宝”


晚会主持刘德海教授

福建日报2005-03-02报道 王丹飚 李宇思 文/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