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中国经济论坛:保留“黄金周”之后该注意什么?

来自:新华网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480

背景

  “黄金周”的困惑

说起黄金周,由来已久。1999年9月,国务院决定将春节、“五一”、“十一”3个假日的休息时间延长为7天。此举的主要意图,是为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当时的效果立竿见影,仅当年的“十一”,全国出游人数就达到2800万人,实现旅游收入141亿元。

2000年6月,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的国家旅游局等部门《关于进一步发展假日旅游若干意见的通知》出台,明确提出一年有3个黄金周。屈指算来,从2000年的“十一”到2004年的“十一”,中国已经历了13个“黄金周”。

在今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全国接待旅游人数1.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7亿元人民币,创历次黄金周新高。“黄金周”作为一条“拉动内需”的重要途径,确实带动着一股井喷式的消费浪潮。但是,这“人满为患”的“黄金”狂热,又确实给社会带来了不少后遗症。由于全国旅游者都集中在两个假期出游,实际上是在春节“民工潮”之外,又增加了两个人口“大移位”的时段。每逢假期,几乎所有景点都挤满游客,交通及酒店住宿费也比平常贵了许多。

随着“黄金周”负效应的一次次出现,不少民众对“黄金周”颇有微词,希望能自由选择放假时间,以“带薪休假”取代带有“计划经济”色彩的“黄金周”。于是,该不该放长假的争论声越来越多了。先是今年早些时候,有些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对“黄金周”一窝蜂的休假形式提出改进意见,主张应该考虑将“黄金周扩展成黄金月甚至黄金季”,以更加合理地利用社会和自然资源,让消费者乘兴而来,满意而归。不久前,又有人呼吁完善“带薪休假”制度,让人们自己安排休息时间,从根本上改变一窝蜂似的休假方式。近日,有消息称国务院曾召集会议,研究取消“五一”、“十一”黄金周假日,推行“带薪休假”问题。而与假日经济密切相关的铁道部、民航总局和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对此问题未作特别明确的表态。于是,人们在猜测:这是不是一种“默认”?

面对越来越大的舆论猜测,11月23日,国家旅游局突然公开表态:“取消黄金周”说法是谣传,中国将继续实行黄金周长假制度。对于落实带薪休假,国家旅游局的解释是,除了机关和事业单位,不少企业难以落实带薪休假,一旦取消了黄金周,等于是把应有假期也取消了。而且我国已经有足够的经验和合理的方法来应对黄金周,民众也逐渐对黄金周有了更多的认识,取消实在没有理由!

虽然“谣传”偃旗息鼓了,但扩大内需、刺激消费的“黄金周”,今后是否还会延续下去?黄金周和“带薪休假”利弊如何权衡?“带薪休假”离我们还有多远呢?

 对话

  “带薪休假”能否取代“黄金周”

主持人:濮婕

嘉宾:

赵鹏

北京联合大学旅游学院院长

刘德谦

中国社会科学院旅游研究中心副主任

黄泰岩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经济改革与发展研究院院长

客观看待“黄金周”价值

主持人:如今全社会高度统一的“强制休息”的“黄金周”,是不是对老百姓真正的关怀?该不该取消?针对出现的问题,如何加以引导?

黄泰岩:“强制休息”当然是对老百姓真正的关怀,而且具有一定的优点。中国家庭,一般夫妻两人都有工作,如果没有“强制休息”,就很难达到夫妻统一休息;对于有孩子上学的家庭来说,如果没有这种统一休息,一家三口很难享受家庭度假。所以,在中国使用“强制休息”的制度,是符合国情的。

虽然我认为“黄金周”的实施有很多优点,不应该取消。但从目前看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对交通造成了很大的压力,对旅游景点尤其是一些著名的历史遗留古迹,造成了一些破坏等。很多人提出取消“黄金周”,也正是基于这些问题。但是,不能仅仅因为这些问题的出现而取消“黄金周”。

要解决目前这种局面,首先应该对大家进行一个分层、分流的引导,比如,对于富裕的家庭,可以提倡从旅游到度假的转换,进一步拓宽家庭的旅游和休闲选择,就可以对传统景区起到分流和减压作用。其次,我们应该对一些热门旅游景点加以保护。比如,可以提升旅游景点的票价来控制游客流量,以市场价格杠杆来调整游客流量。总之,我认为“引导”是对的,“躲避”是错误的,不要为短期内出现一些问题而因噎废食。

赵鹏:从最初“黄金周”的实施动机来看,对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方式的变化、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积极作用。但是,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是一个渐进发展的过程,这种过程用这种集中放长假的方式来消化,不太科学。国外长假的形成有一个自然的过程,有国家指导性因素,有习俗的养成,也有群众消费形成的规律。“黄金周”对于提升群众生活水平是有益的,我们应该进一步探讨其中的规律,抽象地去一味全盘否定或者肯定“黄金周”,是不太客观的。

刘德谦:1999年9月开始的“黄金周”,是对劳动者的关怀。因为劳动者争取缩短自己的工作日,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这种把长假期和周六、周日平移性地衔接起来,不是我国的独创。在日本也有这种“黄金周”的衔接,在法国叫作“桥的效应”—将节假日衔接起来,让老百姓有共同的休假日。这对老百姓来说是很重要的。1999年刚开始实行“黄金周”的时候,大家都还没有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当时很多老百姓们都不约而同地将旅游作为长假休息的第一选择,这也就是大家所说的“井喷”—需求突然爆发出来,使得旅游相应行业也随即供不应求,形成了一股猛烈冲击的风暴。对于这种现象,政府应当尽其所能地满足老百姓的需求,来提高我们的供给能力,用合理的安排、最低的成本产生最大的效益。我建议采取一种“削峰添谷”的办法,将“爆发式”的状态转换为“缓发式”状态,比如将全国统一休假交错开来,可以以各省统一的形式休假,每个省轮流休假一周,这样就会削弱需求高峰,将旅游的“黄金周”变成一个“黄金月”。

 实施黄金周利大于弊

主持人:实行“五·一”、“十·一”之类的“黄金周”长假,究竟有哪些弊端?国家旅游局决定在短期内不改变“黄金周”长假制度,又是基于什么样的考虑?

黄泰岩:“黄金周”的弊端,无非是对一些景点、交通造成一些危害,但是我们不应当仅看到“黄金周”所带来的一些问题,而否定“黄金周”给社会所带来的价值。国家旅游局决定不取消“黄金周”,从一个学者、一个消费者的角度来讲,我很支持国家旅游局的这个决定。取消黄金周,不论是从利益的角度、消费的角度、国家旅游业发展的角度,都将造成很坏的结果。这个决定,应该是利大于弊的。

赵鹏:实行“黄金周”长假的弊端,主要就是社会过于集中消费,对经济、文化、社会都有一些消极性的影响。因为过于集中消费,使得社会整体出现了一种需求方面的波动,这些波动,对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资源的保护以及社会生活的整体安全性保证,都带来了一些挑战。从旅游业弊端看,比较突出的就是整个的经济活动,无论是供给、需求,都出现一种应急状态,而“黄金周”过后又趋于平缓。所以,从一年或者较长的时间来看,其实并没有刺激消费需求,总量也没有发生非常突出的变化。

取消“黄金周”,不同部门有不同的看法。长假为什么短期不会取消呢?原因是这几年“黄金周”在旅游行业形成了一种惯性,一旦突然取消会带来许多不适应。其次,“黄金周”在一定阶段刺激了旅游业的发展,甚至形成了一个高潮,对旅游业的整体发展还是有一定积极作用的。

刘德谦:实行“黄金周”长假的弊端,首先是交通供不应求,部分旅游景点拥挤,使得服务质量下降、消费品价格上涨,负面影响很明显。在这方面,民航和铁路带了一个不好的头,既然是国营企业,就不应该趁百姓需求高的时候乘机提高价格,这不是国营企业应当做的。当然,适当的价格浮动还是可以的,但是现在的价格调整还是有些过高。

  “带薪休假”不能取代“黄金周”

主持人:“带薪休假”是不是一项十全十美的措施?如果在当前实施“带薪休假”,还缺少哪些配套措施?

黄泰岩:这个问题要从以下几点考虑:第一,“带薪休假”能不能代替“黄金周”?如果可以代替,这当然是好事,但事实上还是代替不了的。因为全家“带薪休假”很难做到,尤其是能像“黄金周”这样全家集中享受假期几乎是不可能的。“带薪休假”本身不是“黄金周”的替代品,把“带薪休假”和“黄金周”两个不同的休假方式绑在一起讨论,是没有意义的。第二,“带薪休假”是一种很好的休假形式,在国外很流行,在国内也应该倡导。但这并不是针对所有人的。“带薪休假”可以当作一种奖励的形式,给予工作上有突出表现的人,就像我们现在的股权、期权等这种奖励形式一样。但绝不可能构成一种替代,如果把“带薪休假”变成全国每个人都可以享受的休假形式,不见得是一个很好的方式。

赵鹏:“带薪休假”不一定十全十美。因为我国经济现在发展还很不平衡,在执行中会出现很多问题。“带薪休假”作为一种替代措施,应该与其它措施相结合。如果取消了“黄金周”长假后,可采取弹性的休假制,其中包括“带薪休假”。此外,还可以利用传统的节庆日与地方传统的风俗习惯结合起来做一些大型的旅游性活动。根据各省市不同差异的情况实行相对长假,来代替“黄金周”的固定统一长假,可能更有好处。

如果实行“带薪休假”,需要的配套措施是:第一,“带薪休假”在1990年代初的《劳动法》里有明确规定,实际上在一些有条件的机关、企业都在实行着,但还没有作为一种制度性的安排,缺乏一些具体的法律支撑和监督。第二,我们整个社会的消费观念、消费心理、消费方式在发展过程中,需要通过媒介的宣传渠道以及示范性效应来加以引导。第三,不同的地方和部门,应该有一些具体的政策法规相配套,道德建设也应该加强。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家对“诚信”都极为关注。休假制虽然国家有规定,但是很多地方都执行不了。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放假了,但就是不发工资,或者变相地取消职工假期。如果诚信方面没有保证,就会带来一些矛盾冲突。

刘德谦:首先,“黄金周”是不能被“带薪休假”所代替的。这里涉及到假日制度、国家经济和劳动力的问题。让全国用一种法律、法规形式来规定大家都可享受的“带薪休假”,我认为是很不成熟的。它可以在部分经济发达的地区和企业先推广,以一种合同的形式,作为劳资双方相互的协议,是一个弹性动态的制度。这在国外其实是很普遍的。但是“带薪休假”对于中国当前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劳动生产力,不是普遍适应的。对于一些经济比较落后的地区,现在连每周40小时工作日(两天休息),都不能很好地贯彻,“带薪休假”又从何谈起?

  资料1:

历年“黄金周”出游情况及旅游收入年份 假日 出游人数(单位:万/人次) 旅游收入(单位:亿元)1999年 “十一”第一个黄金周 7天内达到2800 1412000年 春节 超过2000 163 “五一” 4600 181 “十一” 5980  2302001年 春节 4496 198 “五一” 7376 288 “十一” 6397 2502002年 春节 5158 228 “五一” 8710 331 “十一” 8071 3062003年 春节 5947 257 “五一” 国务院决定,为避免疫情扩散,不实行放长假制度2004年 “五一” 1万 390 “十一” 1.01万 397

  资料2:外国人如何休假

 印度节日分散不扎堆

根据印度政府规定,印度全年法定节假日和周末共120天,一名政府雇员每年还可有权带薪享受最多30天病假和30天的“特权假”。由于印度的传统节日大多集中在春季和冬季,因此许多印度人喜欢选择在这两个时间段度假。比如,迪瓦利节(相当于中国春节)、圣诞节及新年通常是印度人度假的高峰。此外,印度还有众多的宗教节日。尽管如此,印度并没有举国上下扎堆过节的现象,这或许与印度人的节假日比较分散有关。

 日本也有“黄金周”

日本也有与中国相似的“黄金周”。今年日本的黄金周连休从4月29日开始,一直持续到5月5日,有些企业甚至持续放假至5月9日。

日本每年除5月“黄金周”连休外,还有8月中旬暑假大连休和新年前后的连休。在三大连休期间,日本海陆空所有交通工具全部人满为患,高速公路上的车辆堵塞现象屡见不鲜,有时车辆长龙甚至达百公里,每次往返移动的人口多达数亿人次,人们称之为“民族大移动”。

日本的其他假期也非常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分散了休假人流,减轻了假日连休期间的交通压力。

按照日本劳动基本法规定,出勤率在80%以上或连续工作6个月以上的劳动者,每年可以享受10天的带薪休假。6年6个月工龄以上的劳动者,每年可以有20天的带薪假期。此外,还有企业自行规定的婚丧嫁娶假、病假、产假、临时停产假、志愿者休假等有薪假日。日本国家公务员带薪休假时间一般在30天以内。

英国人休假不“一窝蜂”

英国的法定假日并不多,除周末双休日外,12月份的圣诞节和4月份的复活节加上公共假日,一年仅有9天。但是,按照劳动法规定,职工有享受带薪休假的权利,假期长短视工作年限而不同,少者3个星期,多者长达1个多月。

圣诞节和复活节是英国的两个重大节日,多年来已成英国的两大“黄金周”,是人们每年集中休息和消费的日子。除了这两个假期外,一是因为气候关系,二是多年的传统,英国的在职人员法定年假的休假则多集中在每年的七八月份。这期间,议会关闭,政府某些部门的工作人员也会轮流休息,日常政务工作处于半休眠状态。

不过,英国人的休假很少会出现“一窝蜂”现象。人们虽然节日期间休假,但休假方式和出行地点却是多元化的。例如,人们会根据自己的财力和时间,或选择到西班牙等国的海滩享受阳光海韵,或到美洲大陆寻幽探胜,或在英国乡村的田野风光中放松心情。其次,基础设施完善、生活水平和假日文化先进、人口少等因素,使得英国在旅游黄金季节尽管有大量外国游客涌入,也不会导致交通和旅游管理等出现超负荷现象。

 德国的带薪休假制

德国法律规定,每个雇员每年有24个工作日的带薪假期,但在实际生活中,几乎所有的劳资协定都规定,雇员不分资历高低,每年可有30个工作日的假期,加上周末2天全年104天,元旦、五一、国庆节,还有圣诞节等宗教假日,365天中,德国人享受的假日将近一半。由于大部分人在孩子放假时休假,因此,为了避开全国同时大休假,缓和交通压力,德国各州的学校假期开始时间都有意错开。尽管如此,每年夏天和圣诞节前,一到某州开始放假时,德国的铁路、机场人山人海,高速公路上“车满为患”。

俄罗斯每个季节都有假

俄罗斯一年中有50多个比较重要的节日。其中有全国性的法定节日,如6月12日的独立日等;有各行业的节日,如空军节、教师节等;还有一些世界性节日,如国际劳动妇女节等。此外,还有圣诞节等宗教节日。现在的俄罗斯是各种老节新节、土节洋节一起过。另外,每个季节都有假,每个单位都安排休假。

法国的假日特别多

法国的假日特别多,而工作反而像是“点缀”,似乎人们是放假放得没劲了,回来上几天班。法国除了民众性节日如元旦、五一国际劳动节、国庆节之外,还有很多宗教性节日,比如圣诞节等。按规定,法国的圣诞节全国从12月25日起放假两天,但事实上,加上周末及随后而来的元旦,假期可达10天左右。

人民网2004-12-9刊载 编辑:陈云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