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届海峡两岸花卉博览会即将结束,但7800亩的花博园永远留在了漳州。历经五届之后,今年的花博会已由区域性的花事上升为国家级的经贸盛会,实现了质的飞跃。至此,花博园终于摆脱“花架子”,花博会成功地迈出了永不落幕的第一步。
面积扩大了10倍
本届花博会的载体——花博园面积拓宽至7800亩,比往届扩大了10倍,而且7800亩的规划已基本实施完成。它不再是一个笼统的概念,而是每一寸土地都有可圈可点的内容。
7800亩有多大?有两个例子能说明这个问题。本届花博会开幕式结束后,记者急着赶到花博园新闻中心传稿,但主会场设在花博园旧区,新闻中心在新区,中间隔着一条策士溪。组委会工作人员事先告诉记者有电瓶车穿梭于园区,但区区15部电瓶车显然无法应对10万游客,记者只好提着手提电脑一路“狂奔”,从主会场穿过瓜果园、生态农庄,越过策士溪,用了20多分钟才赶到新闻中心。
也是开幕式当天,因园区太大,不少外地记者迷了路,连出口也找不到了。组委会宣传组只好向漳浦交警大队求援,开着两部警车到园区内四处搜索,把走得四肢发软的记者们一个个“捡”到车上。
游乐项目进驻花博园
以往,人们认为花博园是“花架子”,除了举办花博会期间,平时在这里只能看到花花草草,几乎没有游乐项目,连吃饭都很不方便。这种情况今年彻底改观了,不少长久经营的项目足以吸引游客在此玩上一整天。
亚洲最大的玉米迷宫,由数万株玉米“建筑”而成的宫墙,组成了魔鬼般的线路,待玉米长到1人多高,人们走进其中,就难辨来处去处了。主办单位设计了“情侣闯迷宫”的游戏,一对情侣分别从两处入口进入迷宫,事先发给双方手机、地图、定位仪。即使如此“装备齐全”,要找到对方仍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厦门一家公司在花博园经营“勇者户外俱乐部”,设计了攀岩、野战、激速滑索、铁索桥平衡桥等拓展训练项目,足以吸引热爱户外运动的探险者。
自助厨房张罗农家菜
生态旅游、生态地产、生态文化、生态农业,花博园的每一细节,无不体现生态理念。
“这水声真好听”,坐在临水的竹屋内,手捧一杯香茗,望着流淌不息的策士溪水,游客王先生忍不住侧下头来,感悟着水的律动。新花博园里,看似随意的一草一木,其实处处体现着人与自然和谐的魅力。
用翠竹建成的农家餐厅就落在菜园内。餐厅的四周种满了各式各样的无公害蔬菜,今后还准备养土鸡、土鸭、山羊,游客可以自己动手采摘青菜,宰杀鸡鸭,再进自助厨房张罗出一桌地道的农家菜。
《水仙花的传说》大型浮雕落户花博园;艺术家们用各色花草在大地上创作“大地艺术”作品;一部破旧的自行车、几顶旧草帽、一个裂了嘴的农家酒坛,都可以在花博园中得到很好的利用,成为插花艺术作品中的组成元素。花博园让人们体会到了“生态文化”的独特韵味。
从花卉中心走向东南花都
新花博园的定位是“东南花都”。主办方漳州发展公司董事长庄道火先生说,漳州花卉业正处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东南花都”这一新的品牌定位,能使漳州摆脱“闽南花卉中心”这一传统的区域定位,形成“东南花都—漳州、西南花都—昆明、中南花都—广州”这一“产业和城市品牌系”联想。在“花都”这一概念统领之下,形成“花卉产业——会展经济——生态农业——生态地产——生态文化”等完整的产业链条,实现漳州花卉等相关产业从传统产业模式向现代产业经济的过渡和延伸。
厦门晚报2004-12-03讯 记者 刘丽英 文/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