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采风:走进最后的古帆船人家

来自:福建省旅游之窗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410

   

汤家人全家合力劳作

具有百年历史的中国传统帆船“金华兴”号在我省东山湾被发现,据专家考证,这是整个中国海岸线最后一艘保存下来的三桅古式帆船,也是迄今发现的造型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制帆船。

    古帆船的初体验

这艘直到今天依然在进行渔业生产的三桅“金华兴”号古帆船,船长24.6米,宽7米,主桅杆高21.5米,排水量超过200吨。由于船体巨大,“金华兴”无法靠港停泊,只能停在离海滩约1海里的锚地。乘着小铁壳船摇摇晃晃地驶近“金华兴”,我们都傻眼了:小船只能停在金华兴的“脚下”,距离甲板至少还有一米高,小船仍在颠簸,而我们只能拉住“金华兴”粗壮的绳索战战兢兢“爬”上船。

从小船上到“金华兴”,俨然来到了宽广的陆地,顿觉天高“地”阔。甲板、船舱、船梁、舵、桅杆、滑轮,全部由各式各样的木材制成,难得看到一两根铁线。许多木头表面有道道纹路,那是风雨侵蚀的痕迹。“金华兴”号船保持了原木的色泽。船分两层,底层有6个睡舱,上层有2个睡舱。每个睡舱约10平方米,底层的睡舱顶开了个小小的天窗,光线射进来挺亮堂。船上没有任何动机,到了夜晚,古老的马灯是这条船的主要照明工具。

    船是汤家人的精神港湾

船主汤坤海年届70,健康结实。20年前,他看中了“金华兴”号“不吃油”的好处,欣然出巨资购下。

为什么没有考虑在船上装动机呢?船主告诉记者,这么大的船装动机,至少要装几百匹马力,产生的震荡力会伤害船体。

汤坤海有4个儿子4个女儿,儿子们负责在船上打鱼,女儿们负责直接到市场上销售,然后将卖鱼款交给父亲。几个孙子初中毕业后也被爷爷叫到船上帮工。由于汤坤海把家人都“赶”到船上,无需支付工资,每年打鱼可收入几万元。

汤家人所有收入均由汤坤海一人掌控,全家十几口人在同一张桌上吃饭。小儿子今年27岁,他说:“我们从未领过工资,连理发也得向父亲要钱。”

船是汤家人的精神港湾。汤裕权觉得,虽然现在打鱼的收入只够维持温饱,但在这条船上,都是自家人,靠天吃饭,无需看人脸色行事。

汤裕权的小儿子却渴望着外面的世界。他说,在船上受苦受累倒是另一回事,长期与外界脱离联系,这才是最可怕的。

    维持现状是最佳的保护?

大连海事大学厦门教学点主任许路研究员认为,“金华兴”号牵风船的存在、作业方式、经营模式以及建造与维护的传统手工艺技能,为一种已消逝的文化提供了独特的见证,具备了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条件。

云霄县博物馆馆长汤毓贤认为,“金华兴”号可列为文物,因为它具有历史价值、科研价值和文化价值。“这条船对于研究郑和下西洋、郑成功海战等提供了实体,难能可贵。”汤毓贤想到了当年施琅收复台湾,就是为了等风,在东山湾一带整整等了一个月。郑和就是开着这样以风为动力的海船,走遍全世界40多个国家。

汤毓贤认为,被上岸收藏并不是“金华兴”最好的归宿,且不说船体巨大,很难找到合适的收藏地点,更主要的是一旦被收藏,它就失去了生命。它活着,才能活生生地展现古老的海上捕捞作业生产生活方式。

“也许,维持目前的状态对‘金华兴’才是最合适的”,汤毓贤希望能找到妥善解决文物保护与安全作业的矛盾,让“金华兴”多活几年。

           福建日报2004-10-27讯 黄如飞 绿茵 文/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