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福建新闻
北京新闻
商会新闻
登录
注册

浦江创新论坛激发开放合作动能 在黄浦江畔发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强音 今天的创新将塑造我们明天的世界

北京福建人 新闻中心 2024-09-11 来自:解放日报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069
< >
核心提示:记者俞陶然  昨天下午,为期4天的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第十七届)在张江科学会堂落下帷幕。这场科技盛会邀请了约400位国际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演讲,其中境外
记者 俞陶然
  昨天下午,为期4天的2024年浦江创新论坛(第十七届)在张江科学会堂落下帷幕。这场科技盛会邀请了约400位国际组织、高校、科研机构和产业界的专家学者演讲,其中境外嘉宾占比1/3。论坛现场,随处可见外国演讲嘉宾和外国听众,他们的身影,是对本届论坛主题“共享创新 共塑未来:构建科技创新开放环境”的最好诠释。
  在一些人试图“筑墙”“脱钩”的国际环境下,浦江创新论坛汇集各国科学家的心声,凸显国际化、聚焦专业化、关注青年创新,在黄浦江畔发出了时代强音:激发开放合作动能,践行国际科技合作倡议,融入全球创新网络,与各国携手打造开放、公平、公正、非歧视的创新环境,让科技更好造福人类。
  中美专家探讨人工智能治理
  上海市科委介绍,本届浦江创新论坛设有24场专题论坛,分为创新发展战略、创新环境建设、创新创业人才、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4个板块。
  在创新发展战略板块,科技伦理论坛备受关注。近年来,大模型等人工智能新技术的兴起,给社会伦理和法治带来了挑战。今年8月爆出的韩国Deepfake(深度伪造技术)事件,就是一个利用人工智能违法犯罪的案例。如何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的全球科技治理,更好应对这类事件?
  中美等国专家在科技伦理论坛上进行了交流。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委员、人工智能伦理分委员会主任高文院士说,对于人工智能治理问题,主要有两派观点:一派强调严格控制风险;另一派认为当前技术尚未达到要立即“踩刹车”的阶段,现阶段应做好“刹车”设计。在他看来,为了避免潜在危害,应加强技术研究和制度设计,确保在危害发生时,能有效地进行“踩刹车”或“关电源”操作。
  纽约大学生命伦理学中心主任马修·廖表示,科技治理存在“上下游”之分:“上游治理”是在技术发展的早期阶段进行干预,引导其发展方向,但问题是后续风险难以预测;“下游治理”是在技术发展后期进行回顾性监管,不需要预测,但要承担更多风险。针对人工智能,美国采取的是“下游治理”策略。
  量子科技、Web3.0(第三代互联网)、人类表型组……在前沿技术和未来产业板块,本届浦江创新论坛设置了13个专题论坛,邀请国内外知名科学家演讲、交流。“上海布局的未来健康、未来智能、未来能源、未来空间、未来材料等5个未来产业方向,专题论坛做到了全覆盖,体现了科技部和上海市政府对未来产业的高度重视。各国科学家在这里分享观点,有利于这些产业的前沿技术发展。”上海市科学学研究所研究员庄珺说。
  让青年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
  让青年科学家走到聚光灯下,关注青年成长,是这场科技盛会的另一大亮点。
  主论坛上设立了“青年特别讲席”,邀请两位科学家代表分享他们的科研心得。上海交通大学李政道学者许金祥是马来西亚人,曾在日本、瑞士和美国留学,已研究缪子这一神秘的基本粒子15年。“你摊开手掌,平均每秒就有1个缪子穿过。如果坐上飞机,在万米高空每秒会有约20个缪子穿过。”
  入职李政道研究所后,许金祥获得了上海“基础研究先行区”立项支持,可以在充裕的资金支持下,心无旁骛地从事“基于上海SHINE(硬X射线自由电子激光)装置加速器电子的缪子源研究”。上海的基础研究环境、张江的大科学设施,令他赞不绝口。在他看来,这是基础研究取得突破的重要条件。
  本届论坛还打造了一场国际青年科学家“派对”,上海市科委首次与《麻省理工科技评论》合作,举办科技青年论坛暨《麻省理工科技评论》“35岁以下科技创新35人”(TR35)亚太区发布仪式。来自中国、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印度、澳大利亚等国家和地区的优秀科研人员集聚一堂,分享他们的研究成果。
  担任TR35评委的美国东北大学教授翁经科说,这些青年有共同的特质:敢于挑战,勇于创新。“他们中的很多人可能会成为未来10—20年引领科技发展的关键人物。他们今天的创新,将塑造我们明天的世界。”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