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湾海峡,连接两岸。一场盛会,万千商机。
一年一度的海交会,吸引了国内外客商的广泛关注,其中规模庞大的台商团组尤为引人关注。今年海交会,台商团组在规模、人数、层次上都将有所突破,期间还将有一大批台资企业落地福州。
海交会已经成为榕台产业合作、产业对接的前沿平台。在两岸交流日渐热络的今天,福州已经成为台资企业投资的热点地区。
一方热土:1800家台企落户榕城
福州,是大陆与台湾相距最近的省会城市。
近年来,福州市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对台经贸合作的原则,进一步加强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
搭建平台。福州积极构建对台经贸交流与合作的平台,先后设立台商投资区、海峡两岸(福州)农业合作实验区等一批国家级台商投资产业基地。同时,积极办好以对台经贸合作与交流为主要内容的海交会,将其打造为两岸经贸合作与交流的重要平台。
优化环境。为了让台资企业更好地在福州发展,福州市一方面投入巨资加强机场、港口、公路、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另一方面积极优化投资软环境,针对台商、外商反映的突出问题,及时清理整顿,简化审批程序等。
一系列得当的措施,增强了福州对台胞、台商的吸引力。在台资“北上”的风潮中,福州吸引台资的魅力不减。截至今年3月底,福州累计批准台资企业1835家,合同台资33.08亿美元,台商实际到资近23亿美元。
一份惊喜:两岸产业共荣双赢
台商在福州的投资是从一瓶饮料、一双鞋开始的。
纺织和鞋业这样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在台湾原已相当成熟,累积了丰富的技术经验和销售资源。上世纪80年代初,当他们跨海而来,与福州低廉的劳动力成本及良好的区位优势相嫁接,立时结出累累硕果。目前,在榕的台资纺织及制鞋企业有100多家。如,为锐步、阿迪达斯代工的清禄集团,短短十多年间从8名员工发展成拥有1万多名员工的大企业。今年海交会清禄鞋业将增资1500万美元在连江扩大产能。
跟清禄集团一样,众多台资企业在福州找到了自己的发展空间。近年来,台商投资福州已从初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向精密仪器、电子、石化、汽车等技术、资金密集型产业发展,并出现了行业整体性转移、上中下游产业配套发展的趋势。
在推动福州产业升级的同时,凭着“大陆制造”的成本、市场优势,再加上良好的发展环境,许多在榕台资企业的获利丰厚,投资规模扩大,利润贡献率甚至超过了台湾的母公司。目前在福州市已经投产开业的近4000家外资企业中,台资企业约占35%,台湾百大企业中就有30多家在福州投资办厂。2004年,东南汽车、冠捷电子、华映光电、清禄鞋业等4家榕城台资企业还入选了中国大型工业企业名单。
一个期待:榕台产业对接继续领跑
去年以来,福建省提出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构想,这使闽台合作的重要性进一步凸显,也为拓展闽台合作的深度和广度提供了新的平台和可能。如今,在吸引台资落户上,福州有着更新的思路和举措——
进一步完善产业链,提高台资制造业大企业的配套服务能力。近年来,福州市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根据台湾产业转移的趋势,坚持开展以重点支柱产业为龙头的配套产业链招商。如今,以台资企业为龙头的机械、电子等主导产业集群不断壮大。台湾中华汽车公司除了联合华擎公司筹建汽车发动机项目,使东南汽车基本实现主要零部件当地化外,还联合戴姆勒—克莱斯勒公司等投资2.08亿欧元筹建奔驰商务车项目。华映光电在投资3000万美元生产液晶显示器、完善映像产品结构的基础上,还将投资8.2亿美元建设年产144万台等离子显示产品的项目,这将进一步壮大福州电子信息产业的整体实力。
同时,面对台湾新一轮高科技产业外移浪潮,福州下大气力在基础较好的国家级开发区和市级工业集中区,加速体制创新,完善科技创新机制,积极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和企业研发中心落户福州。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榕台产业合作,正向更多领域、更高层次,更大规模发展,榕台产业合作面临新的突破。让我们一起期待,一起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