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日开幕的第三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吸引了众人的目光。据了解,展会参展企业达500多家,涉及食品、家居、纺织、农产品等上百个行业,品种达3000多个,展出面积2.5万平方米,展位总数1100个。
据组委会介绍,今年和今后商交会的目标是,在实践中求规范,在规范中求渐变,用十年时间培育展会品牌,全力打造海西“经贸奥运”。
理念:由单纯商品展示转向拉动产业发展
国内外会展业的发展表明,世界诸多成功的会展,凭借鲜明的特色创造品牌影响力,带动了巨大的物流、人流、资金流、信息流和文化流,推动交通运输、餐饮服务、酒店住宿、旅游购物等“第三产业消费链”快速发展。据统计,国际会展业每千平方米展览面积可以创造近百个就业机会。
本届商交会筹备伊始,商交会及海交会组委会领导就提出,展会是面镜子,可以反映区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走势,在组展、招商方面要多考虑能否真正展现福建优势产业,能否带动福建省新兴产业发展,能否助推福建省内外贸易再上新的台阶。因此,商交会组委会在组展福建省参展企业时设定3个条件,即能够充分体现品牌大省风范,能够体现福建出口大省分量,能够充分体现福建省优势产品。
根据条件,组委会从省内众多品牌企业中挑选了100多家作为指导性邀请参展对象。福建南孚电池、福建财贸纺织、红孩儿(福建)儿童用品、SBS浔兴拉链、九牧王等一批能够代表福建产业优势的品牌企业,代表福建产业特色,代表福建新兴产业的企业参展。
思路:由综合性展会转向行业化专业化展会
展会由综合性向专业性发展,是现代国际会展业发展趋势,专业会展逐渐成为跨国公司和大型企业进行产品推介、引导消费等重要商务活动平台之一。为此,组委会确定了专业办展打造品牌的思路,根据省情有选择地设立各种专业展馆,走博中求精、博中求专的新路。
招展方面,组委会首先通过厦门、上海等地专业中介进行宣传推介,并通过福州纺织协会、厦门油画协会及上海展业协会等进行招展合作;展位设置上,根据福建产业优势设置了4个专业商品展馆,即以罐头、水产品、海产品、茶叶等为主的食品行业馆,展位数265个,参展商品300多种;以家用电器、电子及信息产品、鞋及鞋类产品等为主的家居行业馆,展位数240个,参展商品200多种;以纺织品、纺织原料及面料、品牌服装等为主的纺织服装行业馆,展位数253个,参展商品300多种;以陶瓷、树脂、石雕等为主的工艺行业馆,展位数256个,参展商品200多种。
机制:由政府办展为主转向部分展位市场代理
打造品牌展会,须靠政府的培植、维护、保养,展会发展到一定程度,就要作为成熟的产品、品牌进行营销,形成完整的市场营销操作体系。
在认真总结往届经验的基础上,本届商交会注重发挥政府优势培育展会品牌,运用市场优势创新机制,坚持走政府主导与市场引导相结合的路子。省政府办公厅要求各地认真做好商交会的组织筹备工作,分别承担了部分招展任务。与此同时,选定5家专业代理机构为指定代理商,代理部分展位招展,并制定管理制度。代理商上报企业300多家、产品品种800多个,筛选了200个产品入会参展。制定优惠政策,对组团达到一定规模的团体,给予专项补贴,降低了企业参会成本,提高了企业参会积极性。
规模:由区域性转向全国性国际性
目前,国内许多国际展会实为国内展会,全国展会实为地方展会。本届商交会组委会把突出境外馆的国际影响力、突出省外企业参展规模作为两大重点,稳步提升展会的国内影响力和境外影响力。今年商交会,境外参展企业展位数达总展位数的8%,瑞典、丹麦、英国、德国、日本、香港等国家和地区的企业参展,品种涉及农产品、家电、环保设备等20多个行业。省外展位占总展位的20%,北京、上海、广东等省市80多家企业参展,展位数达到300多个。
招商:由单一商品展示转向供需展、商直面洽谈
今年商交会,和海交会联合邀请客商2000多个,各地利用其资源组织客商500多个;与海交会组委会一起进行境外招商,邀请到英德日等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客商;通过网络、行业协会联合招商,邀请到400多个客商;与上海跨国采购中心等大型采购团体进行协作招商,邀请到家乐福、沃尔玛等40个团购商;与宁波消博会等国内展会进行展位互换,参展客商100多个。据初步统计,3000多个客商参加了本届商交会。
布展:由简易性、混合型转向国际性、统一性
根据福建省委、省政府的要求及本届展会组织规格的提升,组委会按国际流行趋势对布展提出新的设计要求。从展会展馆布局效果来看,一是专业馆特色鲜明,造型简洁且富有现代感;二是设计统一有序;三是服务功能更加突出,在各展馆连接通道增设了商务区、服务贸易展区、专业洽谈区、休闲区。在商务区、服务贸易展区,组委会、工商、海关、商检、质检、银行、电讯等均设立咨询服务台,全方位为客商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