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经济时代,城市间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脱颖而出,挺立潮头?
29日,以文化创意产业与城市发展为主题的第二届文博会城市论坛精彩上演,海峡两岸4所城市的市长、10位专家认为,文化是城市之根,创意是城市之魂,文化创意产业将成为提升城市软实力,加快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
文化创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
英国城市利物浦曾因经济衰退导致流失人口,仅为繁荣时期的一半。但这里是著名摇滚乐队——披头士乐队的发迹地。利物浦人顺势将披头士的流行音乐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特色,再加上足球的历史渊源,加以推广,利物浦获得了新生,并被评为2008欧洲文化首都,仅去年一年就吸引了1500万名游客,进账至少100亿元人民币。
台湾政治大学名誉教授吴静吉讲述的利物浦新生故事,充分说明文化创意产业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
厦门市市长刘赐贵认为,创意引导消费,创意拓展市场,创意是城市发展的动力。资源有限,而创意无限。特别是对像厦门这样一座面积不大的城市来说,要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用创意产业推动城市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台湾奥美整合营销传播集团董事长白崇亮认为,一个城市如果无法在“同质”的城市群中“鹤立鸡群”时,就只能靠创意,创造唯一。像杭州西湖,不见得是最漂亮的湖,但历代文人骚客为它留下的诗文,足以让它成为唯一。
创意“新瓶”发酵文化“老酒”
发展创意产业的着力点何在?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精神的融合,用创意“新瓶”发酵历史文化“老酒”,打造城市品牌。
台湾著名歌仔戏团——明华园戏剧总团的华丽变身就说明了此点。已有80年历史的明华园,上演的还多是传统忠孝节义的主题,却在表演融入了很多现代精神和元素,让歌仔戏从街边“野戏”变为在礼堂、演艺厅上演的高品质文化盛宴。明华园也因此成就不俗:观众愿意掏一万元台币买票,在户外露天剧场看戏;单场观众曾超过十万人;听不懂闽南话的日本人也愿意花6000元进剧场看戏。
台湾《经济日报》总主笔马凯提出,创意的根源,来自固有文化及不同文化间的碰撞。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前提在于对自身文化渊源的自尊与自信。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院长范周认为,“城市需要经营,经营需要品牌。”他说,英国伦敦曾将一座已经废弃的火力发电厂改造成全球著名的当代艺术展馆,每年吸引大批游客前来参观。
两岸创意产业应优势互补
随着两岸交流合作的不断深化,未来两岸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方面怎样互补合作?
台湾西基动画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施文祥认为,文化创意产业在国际金融危机中逆势成长。我们期许两岸在文化创意产业市场里,能找到自我的特色与定位区隔,共同发展。
在发展文化创意产业成为全球共识时,海西城市如何脱颖而出?江西抚州市市长张勇认为,海西城市大都还是原生态的,应在这方面进行挖掘、提升发展。(郑璜 段金柱 余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