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福建:构建更加畅通便捷安全的普通公路网络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245

“一通百通海西先行”

“海西先行,首先在通。福建的优势在于通……;海西发展在于通……;新时期海西功能的发挥也在于通……”

“形成服务周边地区发展的对外开放通道……”国务院颁布的《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对海西的四个战略定位都与交通密切相关。

通,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进程中,被推到风口浪尘。福建交通人担当着历史重任,使命光荣而伟大。

通,既需要大通道的通,也需要“毛细血管”的通,形成完善的网络。

福建省委、省政府统揽全局,7月24日省里发布了《关于加快公路建设发展的若干意见》,要求至2012年底,建设改造国省道3000公里以上,力争全面打通省道断头路、消灭砂土路,基本完成规划的“八纵九横”省道建设任务;建设农村公路水泥路1.6万公里,重点建设一批县通县,乡通乡等具有一定通道功能的农村公路网络项目,使不同层次的公路网协调发展,公路通行能力显著提升,城乡居民出行更加顺畅。

这是在重视大通道建设的同时,福建省为改善农村公路综合通行条件发出的总动员令,这是福建省为创建更加畅通、便捷、安全的普通公路网络发出的总动员令。

  实现交通跨越式发展必由之路

近年来,福建省普通公路建设特别是农村公路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2003年12月,由福建省委主要领导亲自冠名的“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启动,此后年年把这项工程列为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启动以来,福建全省完成农村公路建设投资约176亿元,完成农村公路硬化约4.1万公里。到2008年底,福建全省通乡镇公路硬化率达到100%,通建制村公路硬化率从2003年的不足53%提高到2008年的96%以上。福建全省提前两年基本完成省政府确定的建设目标,也较交通运输部东部地区“十一五”农村公路建设目标提前两年完成,且建制村通畅率居全国第5位,农村公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

与此同时,撤渡改桥、陆岛交通码头建设、村村通客车等社会主义新农村交通工程扎实推进。至2008年底,福建全省99.8%的乡镇、80%符合通班车条件建制村通班车,农村交通基础配套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逐步实现了“把公路修到农民家门口,把车站设到农民家门口,把班车开到农民家门口”的目标。

“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等新农村交通工程的实施,将党和政府的惠民惠农政策落到了实处,农民出行更加方便、农村交通运输成本大幅下降、农产品增加值稳步提升,超过2000万群众受益,2003年以来福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实际增长均高于规划年均增长6%的目标,带动了一批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致富,进一步繁荣了农村经济,加快了农村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为促进农村小康社会建设步伐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一通百通效应突显。

国省干线建设工作力度也不断加大,相续建成晋江大桥、厦门杏林大桥、集美大桥等一批重点项目,2003至2008年间省道二级以上里程比例提高了14.7个百分点,技术等级进一步提升。特别是以“绿色长廊和谐公路”为载体,大力实施路面改造、灾害防治、安保工程、桥隧整治、公路绿化五大养护工程,对国省道开展全面综合治理,使国省道路况得到有效改善,服务水平大幅提升,一批富有福建地域特色、人文特色的公路景观相继建成,公路品质进一步提高,“畅、安、舒、美”的国省干线路网格局初步形成。

但是,我们也不讳言,在公路建设过程中,由于资金等因素,存在着“两头大,中间小”的问题,与高速公路、农村公路相比,国省干线建设相对滞后,特别是与东部其他省份相比仍有差距。至2008年底,福建全省已通车公路中二级以上公路占10.46%,位列全国18位,福建全省尚有等外公路2.2万公里,各层次路网发展还不够协调。省道二级公路以上里程仅占省道规划里程的47%,仍有四级和等外路1478公里,断头路503公里,有8条省道尚未贯通,省道技术等级、水泥路面铺装率还处在较低水平。农村公路网络化程度相对较低,剩余的网络化项目和通自然村公路建设任务还比较艰巨,尤其部分县通乡、乡通乡的路网现状与农村经济发展需求还有较大差距。此外,农村公路在安全防护设施设置、附属工程完善以及管理养护工作等方面,均有待进一步加强,“村村通客车工程”建设步伐有待加快,农村公路的综合效益及服务能力尚待进一步提升。

开展新一轮省道建设,加快构建完善、便捷、高效的公路交通运输网络,正是针对公路建设的薄弱环节而采取的一项重大决策;也是落实中央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必然要求,是推动城乡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础条件,是实现福建省交通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