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省发改委组织有关专家,对福建农林大学承担的中荷合作项目“互花米草(俗称大米草)综合治理”进行现场验收。验收结果表明,从物理防治方法上看,采用泥下割除防治大米草效果最好,实施1次防治效率可达100%。
据了解,大米草于1979年被引入我国,目的是为了保滩护岸、改造土壤、绿化海滩以及改善海滩生态环境。但由于大米草具有抗逆性强,蔓延速度远超过人们的控制能力,致使航道被淤、滩涂被占,原有滩涂生态遭到严重破坏,严重影响了沿海航运、滩涂养殖、滩涂生态以及海洋旅游。
在福建省宁德,大米草侵占和危害的滩涂已超过15万亩,闽东沿海的红树林大部分已被大米草吞噬甚至消失,位于云霄和漳浦的国家级红树林保护区亦受到大米草的蚕食。据估计,大米草每年给福建省滩涂养殖业造成的经济损失超过10亿元。同时,由于大米草改变了滩涂结构,导致“讨小海”变得更加困难。
为了有效根除并抑制大米草的生长和过度扩散,2006年底,福建农林大学组织省内有关专家成立项目组在福安飞鸾镇进行示范区防治试验。项目组首先从十几种除草剂中筛选出两种高效除草剂单剂,进行应用示范。另外,在物理防治试验中,项目组专家分析并研究了地面割除、齐地割除、割除+水淹、割除+覆盖等6种处理方式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泥下割除防治效果最好,实施1次防治效率可达100%。结合防治成本与防效因子研究最佳割除时机为每年农历5月初。其他时段采用泥下割除虽可达到理想的防治效果,但实施难度有所增加。
与此同时,项目组还积极开展机械割除研究,已经开发3代机型。但机械在泥滩上的行走还有问题,目前项目组正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在验收现场,专家们也建议,眼下要加强割除机械研究与机械割除推广力度;其次,应加强除草剂的安全性研究。
省农科院植物保护研究所占志雄所长说,为服务于沿海滩涂生态恢复,2009年省农科院把防治大米草列为院“双百行动”服务农村的最重要项目之一,并携手福建农林大学明年继续扩大面积应用。 (记者 何祖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