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好科研之时,承担起高校在创新体系中应承担的角色,是厦大长期关注的问题。多年来,厦大坚持自主创新,鼓励师生勇敢探索,并不断转化科研成果,造福社会,惠及民生。
在2006年3月,厦大就制定了《厦门大学“十一五”规划和2021年远景规划》,坚持科研强校,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工程。
2006年以来,厦大新增了一大批创新平台和基地。成功组建了醇醚酯化工清洁生产国家工程实验室,新增电化学技术等16个省部级科技创新平台,以及2个省部级文科重点研究基地。
同时,还承担了一大批重大科研项目。在自然科学领域,承担了700多项科技项目。其中,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创新群体项目2项,由“973”首席科学家主持的项目4项。在人文社科领域,承担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88项、教育部社科规划项目111项、教育部重大攻关项目3项。其中,2007年和2008年获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立项分别为31项和29项,立项数位居全国高校第二位和第三位。
自主创新结硕果。在自然科学领域,共获国家和省部级奖励23项,其中,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2项,1项成果入选2007年度“中国高等学校十大科技进展”,获福建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三等奖10项。其中,荣获2009年度福建省科学技术一等奖的合作项目“戊型肝炎病毒优势构象性抗原决定簇的发现及其在诊断中的应用”,可极大提高戊型肝炎诊断率,该成果目前市场覆盖率达80%以上,并于2008年获欧盟CE认证,在欧洲国家销售稳定。在人文社科领域,学校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立项数2006年和2007年分别居全国高校第六位和第八位。2007年,有19项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第四届中国高校人文社科优秀成果奖,获奖总数居全国高校第四位。去年,有14项文科科研成果获教育部第五届中国高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
此外,加强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取得了一系列突破性进展。2006年以来,共申请专利759件,授权专利364件。传染病诊断试剂与疫苗、高性能陶瓷纤维材料、半导体发光新材料、集成电路设计、污水处理、海洋监测系统技术等技术,为解决国计民生问题作出了贡献,带动了国家和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提升。
厦大还坚持把“6·18”交易会作为服务海西建设、推动产学研合作的一个平台。近4年来,学校共组织、参加福建全省“6·18”项目对接会、现场对接会或项目成果推介会等上百场,对接项目400多项,合同金额近4亿元。特别是去年,学校共组织、参加各类对接会10多场,对接项目150多项,合同金额近1.5亿元。(记者 林世雄 通讯员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