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鳏寡有其屋 携手度夕阳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181
  

沈老太给郑老伯递上一杯热水。

乡镇敬老院集中供养和家中分散供养一直是农村五保户和低保困难户的主要养老模式。2007年起,漳州、宁德探索在各建制村建设农村幸福园,在就地解决困难人群养老硬件设施同时,探索建立一种介于两种传统养老模式之间的“互助式”农村养老新模式。

  今年的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福建省将“积极推行互助型农村养老服务模式”。记者也从福建省民政厅获悉,幸福园建设将在福建全省推开。近日,记者来到幸福园的发源地,倾听老人们的心声,感受农村互助式养老给老人们带来的别样“幸福感”。

有依有靠,晚年不再孤独

2月22日,记者来到漳州市芗城区石亭镇扬美村的幸福园,未进院落,就听闻几位老人操着方言谈笑风生。走进一看,四位老者围坐一圈,边聊天边玩着当地流行的“四色牌”。

牌局中,一位老伯咳了几声。身旁,一位看似他老伴的阿婆赶忙打了杯水递上,叮嘱他喝下润喉,两眼满是温情。

其实,确切地说,他们是一对“恋人”。而缘分,正始于幸福园。

老伯名叫郑英杰,今年85岁,是个五保户。以前的他一直独自住在破旧的土坯房里,一到雨天,便是“外边下大雨,屋里落小雨”。孤寡阿婆叫沈爪,也是低保户,原本的住房条件比起郑老伯好不到哪去。

2008年,漳州市在福建全省率先启动农村幸福园建设,旨在全面提高农村五保户的供养保障水平和无房低保户的居住条件,此举被列入当年该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次年,扬美村幸福园建成,村里的11位独居老人从此告别土坯房,住进水泥房。从那时起,郑老伯和沈阿婆成了“邻居”。

三年多朝夕相处,两位老人在相互扶持中产生了感情。郑老伯听力不好,一次意外跌倒更让他的腿脚愈发不灵便,为方便照顾,如今,两人由“邻居”变成“室友”。

牌局结束,沈老太带着记者参观了下他们的“家”。

30多平方米的房子是幸福园的标准配置:一个卧室、一个独立卫生间、一个厨房和一个小阳台,空间不大却功能齐全。屋内,一张老式硬板床、一个老旧的衣柜与墙壁上一台崭新的液晶电视机形成了鲜明对比。

“家具都是以前家里搬来的,电视是企业家捐的,看电视很清晰。”阿婆说。

对于住宿条件,她觉得好得“和做梦一样”。而如今的生活,也让两位老人觉得很满足:每月各300多元的五保户养老金,门前的小菜地还能种种菜;白天老人们一起打打牌、聊聊天,晚上还能在家看电视。

“去年,他摔得很重,我就成了他的左膀右臂,幸福园里的其他老人对他也很关照,要是孤单一个人,很难想象怎么挺过来。”沈阿婆说。

对于是否要履行一道“结婚”的法律程序,老人看得很淡。因为,在他们看来,不再孤独地走完人生最后一程,比什么都珍贵。

离家不离村,老人就地享福

扬美村农村幸福园,是一栋两层高的房子,共有15间房,目前住了11位老人。幸福园旁,就是村里祠堂,旁边有一个休闲广场和老人活动中心。园里的老人走出家门就能和村里老小沟通有无,他们的亲友也能随时前来嘘寒问暖。

漳州市民政局副局长林学斌介绍说,幸福园优先考虑建在各村最便利的地方,一般紧邻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祠堂等场所。在规划上,住户不少于15户,每户不少于30平方米。“除水、电、道路、通信等全部配套外,我们还充分考虑农村老人的生活习惯,比如腾出地方让他们种菜,养鸡等。”

据介绍,农村幸福园主要为农村无房的五保户和困难户提供免费居住,老人们抱团养老,互相照应,但又各自生活,自由支配五保供养金、低保金等。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如今漳州建成投用的幸福园入住率大多超过七成,相比之下,该市87家乡镇敬老院的入住率却不到30%。显然,前者更聚人气。对此,漳州市民政局社会救助科科长韩西萌认为,这与农村老年人的生活习惯有关。

“敬老院有规章制度约束,不自由,很多老人不愿入住;另外,敬老院多建在乡镇,意味着许多老人必须离村,而他们大多难以接受晚年背井离乡。”

一些基层干部表示,乡镇养老院的管理水平较低,也是制约老人们入住积极性的重要原因。“因为资金不足,缺少人员编制等原因,大多乡镇敬老院生活设施破旧,甚至水电等基础设施都无法落实到位,三餐也仅能保障吃饱,把五保金上交换来的低水平服务,老人们不愿意!”

福建省民政厅有关人士表示,农村幸福园这种“离家不离村、集中供养、自我管理、互帮互助”的供养新模式,有效解决了农村孤寡老人无依无靠、各自独居的现状,也弥补了乡镇敬老院的先天不足。这种以相对低成本的养老模式,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完善机制,让幸福园更幸福

“我们是空壳村,当初筹措剩余建园资金就已捉襟见肘,后期维护我们实在是无力承担。”扬美村支委郑其发坦言。

据了解,从2008年起,漳州市财政每年安排1200万资金建设30个幸福园,每个园由市、县各配套20万元,这一模式已运作了4年。但林学斌坦言,40万元的标准是2008年定下的,“随着物价上涨,现在已不能满足建设需求”。

他给记者算了一笔账,按每平方米最低1300元建设资金计算,建设一座建筑面积450平方米的幸福园最少需要60万元,超出资金只能靠村级自筹。在漳州市,不少村子是空壳村,村级无经济来源,因而各村就只能因地制宜,利用当地旧校舍等设施改造。

另外,尽管幸福园目前只供住不供养,但后期维护还是需要资金,这部分“缺口”如何补,也是个难题。

去年,扬美村幸福园里的老人集体呼吁能否为他们安装防盗网。“这些老人大多是困难户,没有安全感,我们能理解他们的诉求。”虽然村里经济困难,但经过向上级争取,最终这1.7万多元的安装经费还是解决了。

据了解,在漳州市,不少建成幸福园的村子还专门为老人们配备了管理员,但大多非专职。“我会定期过来看看他们的生活情况,特别是有老人生病或是生活困难就会及时向村里汇报。”兼任幸福园管理员的扬美村通信员郑财对记者说。但他坦言,做这项工作并没有额外补贴,“只能靠责任心和爱心”。

“我们想为幸福园做的事还很多,比如改善厨房设施等,请清洁工打扫卫生等,如果能有更多专项经费,如果相关机制能更加完善,老人们的生活就能改善不少。”郑其发说。

所幸,这一具有特色的农村互助式养老工程目前也引起了各种慈善机构和企业的关注。去年,漳州市工商联和一家企业便组织专人把一台台崭新的电视机免费送给园里的困难户,互助式养老正从老人之间的“小互助”向全社会参与的“大互助”迈进。 (林侃 文/图)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