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盏盏形似蝴蝶、五彩斑斓、上绘一个“王”字的花灯,今年元宵节前出现在民风醇厚的武夷山市兴田镇枫坡村。在枫坡村的“拔烛桥”民俗正积极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际,蝴蝶花灯的出现无疑给枫坡拔烛桥民俗增添了更加深厚的文化内涵。
枫坡村是武夷山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拔烛桥”的诞生地,61岁的邱为华老人告诉我们,蝴蝶花灯是元宵节“拔烛”桥的前奏,通过到家家户户拜府,为正月十五的“拔烛桥”筹集钱款,因此,村民也称其为“蝴蝶拜府”,寓意“福到贵府,平安吉祥,五谷丰登”。
枫坡村蝴蝶花灯闹元宵已有150多年的历史,几乎和“拔烛桥”同时诞生。传说“拔烛桥”是和禁赌有关,相传清咸丰八年(1858年),京官邱美金的“大大”(爹爹)见家乡赌博成风,土地荒芜,心中十分焦急,于是他心生一计,从京城传话称:由于赌博的瘴气遮住了家乡,麒麟看不见家乡的田,保不住丰收与平安,村民务必在正月里赶制百盏花灯、百个可插蜡烛的木架,在正月十四至十六绕村游行3天,然后把花灯堆起燃烧,将赌具投入火中焚毁,清除瘴气,以求麒麟保佑。乡民们遵此办法焚烧了赌具,安心生产,来年果然风调雨顺、人畜兴旺。此后,这种习俗流传下来,逐渐演变成“拔烛桥”活动。
见“拔烛桥”这项活动果然改变了家乡面貌,邱美金的“大大”为了让村民们彻底禁赌,认为村民仅仅在元宵节前后忙碌几天是不够的,要达到民风真正好转,第二年,他将枫坡村的“拔烛桥”习俗往前延伸,采取“三步曲”的形式来闹元宵,在正月十五时达到高潮。枫坡村闹元宵第一步就是“蝴蝶拜府”,每年正月初五,村民就要开始忙碌,破篾的破篾,扎骨架的扎骨架,画画的画画,刻装饰花的刻装饰花,上色的上色。由于蝴蝶花灯主要是由村中的孩子们来舞动,教孩子们如何舞活蝴蝶花灯不仅是当地长辈的责任,许多父母也常常指导孩子。
蝴蝶花灯由方灯、花灯、蝴蝶灯和锣鼓队组成,且一般定为12盏,代表一年12个月。如逢闰月,就增加到13盏;若村里的村民家逢喜事,如娶亲、生子等,花灯的数量就继续增加,有“添灯(丁)”的意义,所以,花灯队伍越长,表示村子越兴旺。这样就使得做花灯的人要更多,时间更长。邱为华老人介绍说,古时蝴蝶花灯一般是正月初八或初九开始“拜府”,共拜3天,每到一户村民家门前,村民就会燃放鞭炮烟花,迎接花灯的到来,寓意接福到家,并给予花灯队伍一定的钱款。花灯的主事人将筹集到的款项全部交到村里的庙宇,作为“拔烛桥”时的费用。蝴蝶花灯闹完后,第二步就是“菩萨游街”,村民将庙里的菩萨全部抬出来游街3天,这3天主要是筹集稻谷,为元宵节的“拔烛桥”准备饭食。从正月十四至十六,便是第三步,即“拔烛桥”,此时,村民闹元宵达到了最高潮,通过“拔烛桥”祈求村子四季平安,五谷丰登,也以此告诉村民元宵过后,春天来了,人们可以下地干农活了。这一系列习俗做完,村民便走出了“正月休息”的氛围,也没有了闲时打牌赌博的时间。
枫坡村的蝴蝶花灯都是村民自制的,今年71岁的张世读是蝴蝶花灯的传承人之一,他从18岁开始参与这项活动。据老人介绍,后来由于村民闹元宵时将第一、第二个程序省略,多为直接“拔烛桥”,因此,老人就为“拔烛桥”制作花灯,“蝴蝶拜府”这项花灯活动也就沉寂了几十年。今年,枫坡村又是一个丰收年,村民们借“拔烛桥”申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东风,将这项几乎消失的习俗活动全部展现出来,重新走进村民的视野,并加进新的内容,即队伍不再无限制加长,主要是12盏至13盏花灯,仍由孩子们舞花灯,让花灯这一民间习俗能一代一代地传承下去。(金文莲 范青 王福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