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福建新闻
北京新闻
商会新闻
登录
注册

上海外环隧道攻克11个创新课题获10项国家专利

北京福建人 新闻中心 2003-06-22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392
< >
核心提示:随着外环隧道6月21日顺利通车,所有参与这一重大工程的科技人员比画出了那个通行全球的“V”字。3年中攻克了11个创新课题,获得10项国家专利,一项科研成果就创造了6400万元的

  随着外环隧道6月21日顺利通车,所有参与这一重大工程的科技人员比画出了那个通行全球的“V”字。3年中攻克了11个创新课题,获得10项国家专利,一项科研成果就创造了6400万元的直接经济效益,科技让外环隧道在浦江底画出了一个完美的“V”字。
  上海外环线越江沉管隧道的建设涉及众多世界级技术难题,这一个个难题能否顺利破解不仅考验着独立设计的中国科技人员们,更关系到整个工程的安危和质量。
  2000年7月,上海市科委将外环科研以《大型沉管隧道关键技术研究》为总题目,列入了当年的重大科研攻关计划;而上海城建集团公司也开展了成立以来最大规模的科技团队协作攻关,请来十多家科研单位和大专院校甚至超级计算中心的“神算子”计算机助阵。11个关键课题使所有的研究都瞄准了世界先进水平。
  一般来说,至少需要5年才能完成的工程,上海人凭借着“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能量仅用了3年半时间,还申请、获得10项国家专利。其中,在“大型沉管隧道江中深槽部位管段局部高出河床的设计研究”中,针对不利的工程环境,科研人员采用“动床试验”、“静床试验”、河床演变分析等综合手段分析,推荐了深槽管段局部高出河床3.6米的方案,仅此一项的直接经济效益就超过了6400万元。同时,由于隧道埋深浅,通过车辆上下高差小,节约了能源;由于缩短了浦东和浦西暗埋段间的距离,节约照明和通风能耗,改善了通行条件,更加具有社会效益。
  大型计算机三维仿真技术首次被引入地下工程;带咬口的钢管桩挡墙解决了世界各国沉管隧道建造中不易攻克的技术难题;管段浮运沉放实时监控软件获得了国家软件著作权……一件件科研创新成果为2882.828米的外环隧道顺利通车铺平了道路,也用这条世界第二大的水底道路沉管隧道向世人展现出一个完美“V”字。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