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福建人
新闻中心
2003-06-27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34
核心提示:一种裂变,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一台普通机床,加工的产品简单粗糙,可是给它安上“数字大脑”,不仅精度达到0.001毫米以内,而且可以打磨出成千上万种产品;价格低廉的热轧板,冷轧后
一种裂变,一次脱胎换骨的过程。
一台普通机床,加工的产品简单粗糙,可是给它安上“数字大脑”,不仅精度达到0.001毫米以内,而且可以打磨出成千上万种产品;
价格低廉的热轧板,冷轧后配以严格的工艺处理,再涂敷上高分子涂料,就“摇身一变”成为彩涂板,价值是当初的好几倍……
这是在玩转“魔方”吗?不是!这是科技渗透到传统产业、支柱产业之后,所迸发出来的惊人力量。
上海,不能没有这股力量,因为,汽车、钢铁、大型装备、石化等等传统产业,依然是我们城市的脊梁;上海,需要太多这样的裂变,在迈向世界级城市的过程中,我们的产业结构,不仅要调整完善,而且要充满勃勃生机……
我们不禁要问:科技对上海产业的发展能力有没有完全释放?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之时,仅仅是在做表面的装饰,还是根基的再造?……这些问题,关系到的是上海产业发展的步伐,更是城市前进的动力。
力量,已初显
非典特殊时期,支柱产业尽显中流砥柱。5月,上海工业实现增加值231.36亿元,同比增长19.6%,拉动经济总量增长7.4个百分点,其中钢铁、汽车、石化等领域增势强劲;据测算,上半年工业总产值同比增长高达25%―26%。
关键时刻的超强能力,并非一蹴而就。以汽车业为例,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桑塔纳国产化起步,上海企业注重国外先进技术,激光切割技术、信息管理系统、CAD电脑设计等等,都慢慢渗透到生产线改造、引进型号改进等流程之中。正是因为有了科技的底蕴,才让“上海汽车”的新品推出速度越来越快,性价比不断提高,在激烈竞争中市场份额不断扩大。
技术进步,对工业经济的增长贡献逐年增加,目前已经超过50%;信息化建设,已经在本市115家大型企业中顺利铺开;厂房内的“老古董”被淘汰,导入MIS实现生产流程的再造……科技创新,在“上海制造”中的分量比以往要重多了。
沪东中华的董事长顾宝龙算了一笔账:2001年,沪东中华的产量突破100万吨,可销售收入不到40亿元,今年,公司的产量预计达到66万吨,比前年少了一大截,但产值将突破50亿元。原因何在?经过大规模的技术改造后,产品附加值明显提高了。
差距,还不小
宝钢的领导曾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一年前他出国考察。在德国,一些客户友善地询问:“宝钢的钢材用没用在奔驰车上”?他摇了摇头;“能制作瑞士军刀吗?”他又摇了摇头。
作为全国的龙头企业,宝钢尚且感到如此的压力,又何况其他企业:轿车在上海生产,但技术含量高的发动机要进口;数控中高档机床是进口产品的天下,沪产机床仅仅能在低端市场竞争……这样的事例,不胜枚举。
一段时间来,“上海是否在制造业中已经具备面对全球的优势”等问题,曾引起讨论。在一些人眼中,上海已成为新的制造中心。大多数专家对这一观点泼了冷水:“在世界历史上,真正的制造业中心是以科技创新为基础的,制造业强势必须依托科技强势。英国在19世纪成为制造中心时,是蒸汽机技术作为推动力;美国在20世纪上半叶崛起,靠的是电气化和内燃机技术;日本在上世纪70年代成为制造中心,是依靠不计其数的电子、机械方面技术创新……而上海,目前的优势仅仅在劳动密集型领域和加工组装领域,同样的产业,我们的技术含量、工艺水平,还明显落后于发达国家。”
美国出口一架波音民航客机,就相当于20―30万台沪产彩电的出口额―――这就是差距。
差距,逼迫我们思索。
瓶颈,依然有
思索差距中,我们必须正视前进道路上的障碍。
上海市经委高新技术处处长傅新华博士告诉说,科技改造传统产业,既不是单纯、刻意地追求高、新技术在传统产业中的应用;也不是用高新技术产业完全代替传统产业。
这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是把先进适用技术、设备、工艺应用到现实传统产业中,从而促进传统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升级换代,让产业增长方式从扩张型走向内涵型。
这一过程并不容易,在上海,还有许多实实在在的瓶颈需要突破:
―――企业的技术创新动力不够,上海每年近4000件以上的企业专利授权中,技术含量高的发明专利仅在200件左右,而且IT、汽车等支柱产业的专利授权还不到1%……
―――上海高级技工人数仅占总数的7%,离西方发达国家30%的平均水平有很大差距,“千金易得,好手难求”,制约着科技能力的释放……
―――科技成果转化上的投入还不大,有资料显示,上海在科学研究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的资源、资金配置为8:1,即重点放在科学研究上,对产业化仅仅是“一笔带过”,而发达国家两者比例为1:2……
―――生产服务型企业群体还没有形成,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还存在隔膜,上海普通高校每年的R&D课题数超过1万件,其中工程技术课题6383个,但真正在企业发挥作用的并不多……
突破,在脚下
经过多年的实践,越来越多的上海企业开始意识到:零敲碎打作用不大,握紧拳头才能更好地发挥科技的改造能力。宝钢、上汽、广电、电气等企业,纷纷建立起中央研究院,核心技术、共性技术被摆在研发首位。在电气集团,“基于PC的开放式数字控制系统及应用系统”、“全数字交流驱动系统”等项目赫然在目,这些研究,决不仅仅为了产品开发,更是直接针对自身企业生产线流程开刀。
合资的脚步将越来越快,但技术嫁接有更新的方法。不少原有和新建合资企业,加强中外双方技术人员的交流、培训,进一步提高合资企业独立研制、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或技术的能力。上海日立的技术开发中心已成为日本日立的空调压缩机开发中心,双转子变频空调压缩机产品的专利成果,就为日本日立和上海日立共同拥有……
群众性的科技创新激情被充分激起。2002年,轻工控股公司在员工中共征集各种新产品设计、生产线上的改造技术项目620件。今年,这一数目将更大。企业还把职工小改小革活动取得的成果以其姓名命名。如“王鲁电刷”、“法兴报警器”、“法兴割刀”等,这些细小环节的变化,本身就是科技在产业中的渗透……
市经委的专家说:站在新的起点,企业对于科技创新、科技改造,有了更深、更实际的认识。科技对传统产业的改造,不是盲目追求“高”、“新”,而是完善技术创新机制,健全技术改造项目的立项和投资决策体系,注重资源管理、物流配送、生产组织、营销、产品改进等方面的科技创新,分步骤、分阶段地改造企业。只有这样,才能让科技这股力量,威力更大、更持久。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