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首页
福建新闻
北京新闻
商会新闻
登录
注册

申城“凝聚力工程”创新中彰显生命力

北京福建人 新闻中心 2003-06-30 来自:上海市人民政府 作者:上海要闻 访问量:1402
< >
核心提示:重大关头、紧要时刻,总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总有共青团员、普通群众紧紧跟上。“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只要有情况,我们随时听从召唤!”如此豪迈的语言,如此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场

  重大关头、紧要时刻,总有共产党员挺身而出,总有共青团员、普通群众紧紧跟上。“我是共产党员,我先上!”“只要有情况,我们随时听从召唤!”如此豪迈的语言,如此不畏艰难、甘于奉献的场面,在上海抗击非典的战斗中屡屡出现。生产力来自于战斗力,战斗力来自于凝聚力。上海坚持10年开展的“凝聚力工程”,在经受了非典的考验之后,更彰显出蓬勃的生机和旺盛的生命力,成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生动实践。
  
  着眼于增强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本市各级党组织自1993年以来,根据上海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变化,创造性地开展了以了解人、关心人、凝聚人为主要内容的“凝聚力工程”,走出了一条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关心群众入手,卓有成效地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的新路。
  
  凝聚党员、凝聚群众,凝聚社会,“凝聚力工程”的开展,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履行教育、管理和关怀党员的职责,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发挥服务、团结和组织群众的作用,感召力进一步增强;使基层党组织更好地担负了解、联系和整合社会的责任,社会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凝聚力工程,已经成为有口皆碑的党建工作“品牌”。
  
 
 服务群众――一张精心编织的网络凝聚着民心
  
  “串百家门、知百家情、解百家难、暖百家心”,蕴涵着如此丰厚的情感,10年前,本市的“凝聚力工程”从关心困难群体起步。10年来,始终坚持立足于服务群众的“凝聚力工程”,已经通过广泛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在全社会编织起一张知民情、聚民智、暖民心的网络。
  
  以真情编织着这张网络的基层党组织,创建了大量服务群众的载体。在徐汇区康健街道,人们熟知党工委建设的“康乐工程”:运用“五个让”工作法,创新服务理念,延伸服务范围,拓展服务方法,努力满足各种人群的需求。这“五个让”,就是让陌生的人熟悉起来、让劳累的人轻松起来、让疏远的人亲近起来、让困难的人得到关爱、让奉献的人受到尊敬,它使党的群众工作覆盖到了社区所有人群。而在闵行区古美街道,党工委以“五常”为内容开展的凝聚力工程,则使广大基层干部始终牢记“常怀为民之心、常听为民之言、常思为民之策、常兴为民之举、常察为民之行”。这个街道一年前在每个小区设立的“五常”便民工作信箱,收到了1650多条居民的各类意见建议,其中群众迫切要求解决的510多件大小实事已经办结。
  
  虽然每个地区有各自的特点,每个地区的基层党组织有各自的工作抓手,但凝聚力工程的主题,却始终围绕着一个“民”字,千方百计把“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的要求,进一步细化到为群众服务的各项活动之中,把对人民群众的真切情、深沉爱和执政为民的要求从机制上落到实处。
  
  随着凝聚力工程的广泛开展,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服务中心、救助中心、活动中心等载体在全市社区普遍建立,社区服务和社区管理的水平不断提高,社区服务的受益面也不断扩大。就在最早建设“凝聚力工程”的长宁区华阳街道,已经先后投资1000多万元建造了3000多平方米的社区服务中心,开发了10大类55个服务项目,连社区敬老院的面积,也已经从1995年的1302平方米扩建到2695平方米。
  
  各类服务设施的新建,满足着居民安居乐业的需要。而“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换来的,正是党组织在居民群众中的“一呼百应”。
  
  关怀党员――一批创新载体加强着党员的教育管理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益多样化,群众的社会分布、构成和利益格局也相应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大量人员转移到非公有制企业、社会团体、社会中介组织中就业,“单位人”进一步向“社会人”转变,如何关怀党员,成为新时期的一个新课题。
  
  于是,广大基层党组织积极创建载体凝聚党员,使“凝聚力工程”进一步深化。桃浦镇党委创新组织机制,把支部建在工业园区、建在市场,选派经验丰富的党务干部到仅有个别党员或没有党员的企业担任党建工作联络员。党支部成立后,又逐步建立、完善适应新经济组织特点和外来务工人员等不同社会群体特点的组织制度和活动制度,以开展“一个支部一座堡垒、一名党员一面旗帜”活动为抓手,将这些党组织建设成为“桥头堡”,做到有群众的地方就有党的工作,有党员的地方就有健全的党组织,有党组织的地方就有正常的组织生活和坚强的战斗力。
  
  而依托社区、经济园区、商务楼宇和各类中介服务机构建立党员服务点,组织流动党员参加组织生活和党内活动,更成为基层党组织的普遍行动。静安寺地区有28幢商务楼宇,472家各类“两新”组织,街道的综合经济党总支从关怀党员入手,针对新经济组织变动较快、党员数量较少和流动频繁的特点,积极创建商务楼党员服务点,使党员找组织难变为组织主动上门找党员。还整合各类资源定期上门开展人才交流、劳动就业、司法援助、医疗保健、社区服务、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咨询服务。
  
  为了加强党员教育管理,许多地区党组织建立了党员教育网,运用现代信息化手段,为党员提供党内信息服务,形成党内教育上下贯通的网络。各级党员服务中心,同样在为党员提供政策咨询、教育培训、组织关系转接、党内互助等服务的过程中,解除了党员们的后顾之忧,也增强了以实际行动为党旗增辉的信念。
  
  党组织建设成了温暖的“党员之家”,而“家”的凝聚力,又随时焕发着战斗力和生产力。
  
  协调利益――一种新的机制不断增强着党的社会影响力
  
  基层党组织协调利益、凝聚社会的关键,是改进领导基层社会的方式。因为在社会深刻变革的进程中,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把一切积极因素调动和凝聚起来,至关紧要。
  
  在协调利益中改变领导方式和工作方式,把直接领导与间接领导有机结合起来,是基层党组织探索的一项重大课题。而通过发挥政府职能部门、群众团体、社会自治组织等各方面的作用,“三方协调机制”、“三会制度”等一批把党的直接领导和间接领导有机结合的载体,应运而生。
  
  在普陀区,有一套“四建立、四协调”的创新机制。这个新机制所承载的,就是化解各种矛盾、为发展提供坚强组织保证的任务。这就是建立帮困“一口上下”的社会救助运行整合机制,协调困难群体的利益;建立非公企业“三方协调机制”和职代会民主管理制度,协调业主、员工的利益;建立社区“三位一体”的管理机制,协调小区居民的利益;建立“社团进社区”的工作机制,协调各民间组织的利益。普陀区多种所有制经济发展较快,70%的税源来自非公企业,三分之二的职工在非公企业工作,劳动关系的深刻变化,必然带来大量增多的劳资矛盾和劳动纠纷,如何找到各方利益的最佳结合点?普陀区各级党组织的做法是:变直接干预为服务群众,变行政命令为协调利益。于是长征镇创新建立起由党组织统揽、协调,由政府劳动部门、工会(员工)、业主三方代表共同协调解决劳资矛盾的“三方协商机制”和非公企业职代会的民主管理制度。如今,全镇三大经济园区已经通过10多次集体协商,签定1924份有效集体合同,以法律形式对职工的合法权益实行了源头保护。
  
  同样是运用制度创新的推动力来增强党在社区的凝聚力,卢湾区的实践另具特色。该区创建了社区自治组织选举制度、社区重大事务决策听证制度、社区利益矛盾协商调解制度、社区重要政务公示评议制度、社区道德建设公约承诺制度等八项制度,逐步改变党组织既是决策者又是实施者、包揽一切行政和社会事务的状况,进而构架起条块结合、以块为主、责任共担的区域党建工作新格局。500多次听证会、3000多次协调会、2000多次政务评议会……群众走上自治管理的前台。
  
  畅通利益表达的渠道,协调社会各方的利益,在这个过程中,党组织的威信大大提高。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