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观点:关于福建省地质遗迹保护的思考 

来自:采编福建旅游之窗 fjta.com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409

福建地处欧亚大陆板块东南沿,东面濒临太平洋板块,位于祖国的东南沿海,在大地构造上属华南褶皱系的东部,地质历史复杂而特殊,造就了种类繁多,意义重大的地质遗迹,并且已批建了包括漳州滨海火山地貌、福建泰宁、晋江深沪湾、福鼎太姥山、宁化天鹅洞群等5个国家级地质公园。2005年2月11日,福建泰宁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近几年福建的一些地方开展的地质遗迹调查及地质公园申报与建设工作实践表明,建立地质遗迹管理体系和全省地质遗迹名录、做好地质公园规划、规范地质公园建设是地质遗迹保护的有效途径。

从2000年开始,我国已先后授予三批共85家国家地质公园。这些国家地质公园的诞生,预示着新世纪我国地域辽阔、种类繁多的地质遗迹将逐步被全面开发;亦预示着尚待全面开发的地质遗迹及其尚待进一步建立的地质公园将成为丰富旅游资源的新景物、新景观。

建立地质公园离不开深入开发地质遗迹。而地质遗迹又是在地球演化的漫长岁月里,由地质作用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财富。它是不可再生的自然遗产,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是旅游和科研的重要资源,是自然生态环境的基本要素。

目前福建省已获得国家地质公园的有5个,分别是漳州滨海火山地貌国家地质公园、福建泰宁国家地质公园、晋江深沪湾国家地质公园、福鼎太姥山国家地质公园、宁化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其中泰宁大金湖已开始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工作,并于2005年2月11日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第二批世界地质公园名单。在这种良好的氛围促进下,永泰青云山、连城冠豸山、屏南鸳鸯溪、德化金牛山等地都在积极开展地质遗迹保护和地质公园论证工作。可以说当前福建省地质遗迹保护已进入了新的阶段,如何做好地质遗迹保护是摆在众多专家学者面前的问题。笔者认为,为了提高福建省地质遗迹保护水平,必须要借鉴国际、国内地质遗迹保护工作的经验,与时俱进,积极探索适合省情的地质遗迹保护思路与方法,做到自然资源合理利用和自然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使资源的开发与保护走可持续发展之路。建立科学合理的地质遗迹管理体系由于福建省地质遗迹开发与保护工作起步晚,很多地质遗迹融于国家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之中。如泰宁大金湖,既是国家地质公园,又是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自然保护区等,因此地质遗迹的管理与开发涉及到多部门、多方面的利益。基于此种现状,在我国已加入WTO的形势下,制定科学合理的地质遗迹管理体系、形成注重长远的机制,尤其显得重要。

 (一)健全组织机构

首先,设立“福建省地质遗迹(省级地质公园)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全省地质遗迹保护发展规划,及时研究解决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建设中发现的重大问题并协调有关事宜。其次,成立地质遗迹管理协调办公室,统筹规划辖区内地质遗迹保护和开发利用,协调部门之间的有关事宜。第三,成立地质公园(包括全省地质遗迹)管理机构,负责景区的各项具体管理职能,并负责景区的综合管理。

 (二)分类管理

根据现阶段地质遗迹可利用的方式,将其划分为两种类型,以便于分类管理。

1、纯地质遗迹保护区,即以保护世界上罕见和珍贵的地质遗迹为主要目的,主要进行科学研究,目前暂不能产生经济效益的地质遗迹区。主要包括标准地质剖面、典型地质构造、重要化石产地、有特殊价值的典型岩石矿物及其产地,典型矿冶遗址等。

2、地质遗迹景观保护区属保护典型的大范围地质遗迹景观资源,以供人们欣赏、科普教育、科研及休闲愉悦为主要目的,可进行旅游开发的地质遗迹区。其根据保护的重要性程度,又分为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和一般保护区。

依据不同的地质遗迹保护区,制定不同的管理政策,根据资源保护对象控制开发建设强度,在规划上明确不同保护区的功能。地质遗迹核心保护区要严格保护;观赏游览区则要引导游客自觉保护地质遗迹和自然生态环境;外围保护区的生活服务设施要与景区的特色和格调相协调。

(三)公众参与

发挥区内居民对地质遗迹的保护主观能动性。他们自古以来居住在这里,对这里的山山水水的保护做出了贡献,也有很深的感情,他们应享有开发利用带来的成果的权力,更有保护的义务。调动他们保护地质遗迹的自觉性和积极性,使地质遗迹的保护更有效。

规范地质公园建设,促进地质遗迹保护与开发

(一)加强县(市)级地质公园建设,促进保护开发

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的重点要放在县(市)级地质公园的建设上,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因此各级国土资源部门要把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开发列为自身的一项重要工作任务。要在省国土资源部门和当地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在辖区内积极开展地质遗迹调查研究工作。选择那些离城镇近、交通方便、自然环境优美的地质遗迹分布区(或点),建立县(市)级地质公园,这样既可有效保护地质遗迹,同样也为地方经济的发展增加新的增长点。

如大金湖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开始地质公园建设,突出了“水上丹霞地貌”的特色,设计了相关旅游项目,吸引了大量游客,2004年,泰宁共接待四方游客72.859万人次,与旅游相关的第三产业增加值达4.5亿元,占全县GDP达30%左右。旅游业成了全县当之无愧的支柱产业,明显地带动了其他各行业的发展,创造了2800多个就业岗位。金湖水库修建时的移民问题,是长期困扰县领导的难题,国家地质公园的建立,旅游业的飞速发展,大批有困难的移民找到了就业岗位,收入较搬迁前提高了二至五倍,消除了不稳定因素,居民安居乐业。福建省有“八山一水一分田”之称,很多地质遗迹位于贫困山区、边区、少数民族地区,兴办地质公园必将带动这些地区的经济发展。实践证明,开发一个溶洞、一个丹霞地貌景区可以激活一个乡镇乃至一个县(市)的经济。使当地居民得到实惠,也使保护地质遗迹有了资金来源。

(二)做好地质公园规划是地质遗迹保护的基础工作

从总体上讲规划就是协调。地质公园的规划有别于旅游经济规划。它既要考虑地质遗迹自然演化的科学规律,又要考虑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既要考虑自然资源保护又要考虑土地资源使用的合理规划;既要为珍贵的自然资源划出一个完整的保护空间,又要为城镇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一个足够的空间。因此,地质公园规划的核心是保护和利用的统一,这也是地质公园规划的真正价值所在。

规划对地质公园的风景名胜资源保护起着重要作用。在一定时间和空间范围内,对各种规划要求进行系统的分析和统筹安排,重点是协调地质遗迹风景名胜资源保护与旅游城镇发展的关系,强调地质遗迹保护与基础设施建设的关系,其立足点要放在地质遗迹的保护上,认真落实地质遗迹的保护措施,这样才能做到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

 (三)地质公园范围的确定要强调适宜性

“地质公园是一个有明确边界线并且有足够大的使其可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的表面面积的地区”。地质公园范围大小和边界的确定要根据①地质遗迹和其它自然、人文资源的分布范围大小;②地质遗迹和其它自然人文资源的可保护性;③发展旅游所需的面积;④地质遗迹和自然人文资源相关联性和公园的整体性等因素确定。按照地质公园中划分的核心区、缓冲区、旅游区和适宜性原则来圈定公园边界。地质公园面积过大了,散而难治,不利于经营管理;过小了不利于地质遗迹保护,不利于地方经济发展。一般说来,县级地质公园面积l~10平方公里;省级地质公园50~100平方公里;国家级地质公园100~500平方公里;世界级地质公园500平方公里至数千平方公里为宜。

总之,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物质基础,设立地质公园是为了充分挖掘地质遗迹的经济、科学价值。地质遗迹的有效保护,也只有通过建立多功能、多种类的地质公园、开展地质旅游来提高游人和当地人的自觉保护意识。因此,对一个国家、一个省或一个地区进行地质公园规划,首先应摸清其地质遗迹分布规律、地质遗迹的科学内涵,建立科学的地质遗迹管理体系,才能使我们的规划建立在科学的、高品位的、符合客观规律的基础之上。福建省已经国土资源部批准的漳州滨海火山地貌、福建大金湖、晋江深沪湾、福鼎太姥山、宁化天鹅洞群国家地质公园的申报与建设工作,为地质遗迹的保护提供了样板,随着规划的不断实施,其对地质遗迹保护所起的作用将会更多地显示出来。  

中国旅游报2005-04-06刊载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