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壁残垣怎么能迎接黄金周滚滚游客
明伦堂“蛀”迹斑斑
旧馆驿市级保护碑被推倒
安平古桥旧“伤”难愈
热闹的“十一”黄金周结束了。
回顾这个黄金周,我们发现,旅游黄金周是面镜子,从中折射出我市旅游市场所存在的种种不足。
一方面,一直以来,文物的开发和保护始终是个热点问题。一些文物古迹因为岁月的变迁也难免给它带来了不可避免的衰老印迹。在一些地方,由于各种原因,文物古迹本来就“伤痕累累”,难挡风雨。黄金周期间,大量游客的涌入,使这个问题再次严峻起来。
另一方面,随着近年旅游市场的日渐红火,一些新的旅游项目开始出现。比如以“吃农家饭、品农家菜、住农家屋、干农家活、娱农家乐、购农家品”的农家乐的出现,既富了农民,又乐了游客。但伴随而来的污染等问题也不容忽视,农家乐如何更乐,这是关系到如何让广大的农民受益于黄金周的重要问题。
黄金周过后,这些将是我们不得不思考的问题。□本期策划:新闻采编部策划室
农家乐:几多欢乐几多愁
“十一”黄金周期间,农家乐旅游又掀起热潮。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在农家乐旅游热闹的背后,一些令人担忧的问题正逐渐显现出来。
风景秀丽吃住难觅
作为我市惟一的海岛行政村,惠屿岛早已声名在外。据了解,“十一”黄金周期间,每天慕名到岛上参观的游人都在十几人以上。“惠屿岛已成为一些游客的首选地。但是,该岛渔家乐旅游项目尚未形成气候。”近日,惠屿岛肖美贵书记颇有些为难地对记者说。
近日,记者来到惠屿岛。正在游玩的市区梁先生告诉记者,惠屿岛风景美,遗憾的是缺少吃、住的地方。他原本是冲着原汁原味的渔家风味到小岛上的。可他找了好久,才找到一家餐馆。“壮着胆子敲了几户渔家房,不是没人在,就是说不方便。”梁先生大叹可惜。
“发展渔家乐,就是通过提供游人吃、住及供他们参与的农活,达到增加渔民收入的目的。”肖美贵说。据介绍,其实不少渔民有心搞渔家乐。但渔家乐对于长期与海打交道的渔民来说是个新事物,缺少旅游观念的他们,谁也不愿当领头羊,开个先头。渔家乐的事宜就一直被搁着,一直未能形成气候。
吃住无虑惟缺农活
“十一”黄金周期间,晋江池店溜石村的朱先生和20多个亲朋好友一起慕名来到永春北溪村游玩。
“有山有水,空气新鲜,饭菜正宗。很不错呀。”这是北溪村留给朱先生的最初印象。吃过早饭后,朱先生一行人在当地农民导游的带领下参观了九叠泉瀑布、双溪瀑布等景观。经过泥鳅田时,朱先生的儿子嚷着要抓泥鳅,却被告知:泥鳅一年四季常有,但由于山上鹭鸶常来叼食,现在泥鳅已经很少了。
北溪村拥有火龙果园、龙眼园,随处可见柚树.可由于去的不是时候,朱先生他们没能体验到直接从树上摘果实的乐趣。
市区张先生在北溪村游玩时碰上了一件尴尬事。他向负责接待的农家旅馆主人提出,想自己去抓只土鸡来宰。不巧的是,主人家喂养的土鸡被消费完了。“那就抓土鸭吧。”主人就带张先生去另外一个农户家满足心愿。原来,由于“十一”期间游人大增,致使农户家饲养的土鸡土鸭供应变得紧张起来。“如果有一个较大的土鸡土鸭饲养地就好了。”张先生说。
“北溪风光无限好,可惜可供参与的农事偏少了。”游客朱先生说。他认为,对于生活在城里的人来说,到北溪最感兴趣的就是在果园里摘水果,在田地里摘蔬菜,在野外放牧,在池塘钓鱼。
环境受损生态有忧
自然秀美的生态环境是农家赖以生存的法宝。然而,记者在采访中发现,随处可见的垃圾,随意排放的生活污水以及未加控制的建筑群,给蓬勃发展的农家带来隐忧。
在永春北溪旅游区,记者从钓鱼塘到烧烤场,二三十米的小路边不时可以看见装得鼓鼓的塑料袋。村里设在路边的垃圾筒都被塞得满满的,看起来一片狼籍。从村里流淌而过的清澈小溪令人赏心悦目。然而,记者发现,多数农户未采取任何措施,直接将洗菜、洗衣服等生活污水排入溪内。
美丽的田野风光,错落有致的古朴民房,一幅理想的农村风情图。一些游客告诉记者,现实的农家乐风景和理想差别很大。市区的林先生就说,他所看见的民房大多是水泥钢筋建筑成的小洋楼。一直想拍张古朴背景照片的林先生只好站在一间饲养蜜蜂的民房前草草拍了几张。林先生认为,颇具现代化的小洋楼与北溪提倡的农家乐景观不太协调。
据了解,北溪的生态问题已引起有关部门的重视。对于北溪村现有民宅风格问题,当地政府拟通过加盖仿木式屋顶的办法,力求使建筑与环境相协调。
专家为农家乐指点迷津
华侨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全国乡村旅游协会副会长郑向敏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我市农家乐可供开发、挖掘的潜力巨大,政府应大力支持。
郑向敏认为,农家乐的特点是“土、古、农”。以北溪为例,它的生态环境保持较好,开发农家乐前景光明。然而,北溪目前提供的服务仅限于供游人吃吃农家饭,看看山里风光而已。他认为,应该充分利用农业资源追求“特色化经营”,增加一些供游人参与的旅游项目,比如捡鸡蛋,挖地瓜等农事活动。
郑向敏说,目前,泉州不缺农家乐的客源,缺的是对销路、优势突出的农家乐产品。很多地方都具备发展农家乐的条件。在发展过程中,应突出各自的特点,不能重复建设。
比如沿海地区的惠安、泉港,可以发展渔家乐。在洛江区,拥有高科技农业,可以让游客亲眼观看现代化农业栽培技术,亲自体验高科技生产,亲手收获绿色农产品,亲自喂养活泼可爱的小动物。在山区,可以以茶文化为主,借山水作文章。
“只要肯挖掘,农家乐旅游就一定能在特色和创新上取胜。”郑向敏说,农家乐旅游很重要的一条还在于当地的风土人情、民俗文化。因此,在进行农家乐旅游开发过程中,旅游部门要反复帮助当地农民认识、理解农家乐旅游有别于传统大众旅游。农家乐就是利用农村固有的,甚至土里土气的东西去吸引城里的消费者。□本报记者陈淑华洪佳景
古文物: 难以承受黄金周之重
黄金周到来,让文物古迹受到了空前的考验,特别是一些“旧伤未愈”的文物古迹更是如此。如何处理保护与开发的矛盾,这些“伤痕累累”的文物古迹正在期待答案。
旧馆驿:市级保护碑被推倒
旧馆驿是泉州一条知名街巷。然而,“十一”黄金周期间,不少游客游玩时却发现,该街巷的保护碑断裂成碎片静躺在地上。
记者在旧馆驿2号董杨氏大宗祠门前看到,一块刻印着红色字体的大理石碑倒在地上,断裂成碎片散落一地。董杨大宗祠的管理人员老杨说,前天清晨他一大早开门时就发现该碑断裂成碎片躺在地上,当时他以为是被车撞坏的。后来仔细看了现场的情况觉得这种可能性不大,因为该碑就立在巷边的花圃后,如果是车辆刮倒的会先撞在花圃上。老杨认为这可能是被人推倒的。
这一说法得到了该巷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女士的认同。该女士告诉记者,2日晚上10时许,她刚上床睡觉不久听到巷外有人在走动,后来听到一声闷响,当时以为是醉汉推倒了什么东西也就没放在心上,可第二天起床后就看到了这一场景。
杨先生说,旧馆驿位于西街中南侧,就在国家级著名景点开元寺东南面,许多游客游完开元寺后都会到旧馆驿走走,是海内外游客了解泉州古民居的最佳街巷。由于旧馆驿巷口比较窄,文物部门在该巷口立保护碑时只好将其侧立在路旁。因此,游客只能看到保护碑的正面,而介绍旧馆驿情况的碑面就贴在墙上一点也看不到。因此,很多游客是通过立在巷尾的旧馆驿保护碑上的简介了解该古街巷的。
据悉,当地的居民昨日上午已经向文物部门反映了此事。昨日下午,泉州市文物局出宝阳副局长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该部门将前往调查此事,待原因查清后尽快再立一块新碑。出副局长还说,按照我国现行的文物法规定,破坏文物标志和破坏文物都是违法行为。该部门提醒广大市民不能擅自破坏文物及其相关设施。
蔡浅故居:古大厝难挡风雨
腰折的屋脊,倒塌的墙壁,断翅的檐角,倾斜的房柱……这是记者近日在南安蔡浅古民居看到的一番景象。
10月2日,记者来到蔡资深古民居。一位仍居住于此的蔡氏后裔、六十多岁的蔡老带着记者在偌大的庭院里与房屋间穿行,指出了多处出现倒塌和倾斜的房屋构件。
记者看到,有许多房屋已完全倒塌,里面早已是爬满绿色植物。几块断壁、几根残垣堆在一边;还有一些房屋外面看起来完好无损,里面早已狼狈不堪。蔡老指着一间房子里的一根倾斜柱子说:“这里如果不是我们及早发现,及时加固,恐怕也早就倒下来了。”
有许多房屋的屋檐断的断、缺的缺,显得参差不齐。特别是那些代表闽南建筑特色的高高翘起的屋脊和檐角,有的已经掉得不知去向。“这些是前两周下大雨的时候倒掉的。现在只要风雨大点,这房子就会岌岌可危。”说到这里,蔡老连连叹息。
一位游人对记者说,到这里游玩主要是为了一睹文化和历史的建筑瑰宝。虽然古民居保存得很完整,但是这几处硬伤却是大刹风景,让人痛心。一位前来参观的老师提议,最好能使这座古宅有完整的旅游配套设施,真正成为一个瞻仰古代建筑文化的景点。
古民居的一位工作人员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修房是当务之急,他们在今年3月份的时候已经向国家文物局提交了一份维修方案,希望在短期内能有效解决这个问题。
文庙明伦堂:白蚁疯狂蛀蚀
有着千余年历史的明伦堂,是文庙建筑群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鲜为人知的是,明伦堂不仅8年不见天日,而且还遭受着无数只白蚁的蛀蚀。“抢救明伦堂,不能再等了。”负责看管的林锺磐老人痛心地说。
昨日,记者在现场看到,明伦堂大门紧闭。往里看,整个殿堂被厚厚的尘埃笼罩着,显得破旧不堪。在大门和两旁的墙壁处,堆满了床架、木桌、凳子等各种各样的杂物。令人心痛的是,殿堂内的圆柱、屋顶几乎都受到白蚁的蛀蚀,有的几乎被蛀空。
“明伦堂遭受白蚁蛀蚀,已不是一两天的事了。”林老先生说,文庙建筑群主要有大成殿和明伦堂两部分。其中,明伦堂始建于唐代,宋代时移建到这里,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1993年,有关部门将明伦堂租给一商人经营茶馆,约定租期是7年。1996年,由于存在消防隐患等原因,租赁合同被提前终止。由于原经营者要求获得赔偿后才肯退出明伦堂,致使明伦堂一直被搁置至今。
记者了解到,年初,鉴于明伦堂受白蚁蛀蚀的严重性,有关部门经与原茶馆经营者协商后,共同邀请相关人士前往治蚁。“大部分梁木都受到白蚁的蛀蚀了。一时的防治很难达到效果。”林老先生说。
安平桥难得安平
在安平桥中亭,记者和几位当地群众聊了起来。他们更多的是谈起了古桥的过去,那些和他们童年岁月相伴的热闹场景似乎完全能取代现今静悄悄的桥身本身。
古桥的冷清已成共识,然而让人们更为痛心的事,安平桥现在也难得安平了。当地人称,环保问题是一个令人头疼的事,附近纸厂和板材厂的工业废水经常排放到桥下水中,造成严重污染。治安问题现在也越来越严重。一位居民说:天黑后,桥上经常会发生抢劫案,被抢人大声呼叫也没办法,只能自认倒霉。
当地居民还反映,桥上有个特殊的来客,疯疯癫癫的,专门骚扰前来参观的游客。他们驱赶过多次,一直赶不走。这样一来,光临的游客就更少了。记者还发现,在南安水头的桥头之前,交通是一片混乱的。该路段正在修路,各式各样的车辆挤得水泄不通,灰尘漫天飞舞。
而一块原本写着“安平桥”大字的石碑,却不知何时只剩下一“桥”字,残缺不齐,兀自独立在马路中央。一位刚刚走上桥的游客对记者说,不问一下附近的人还真不知道这就是大名鼎鼎的安平桥。
水体污染,治安严重,还有周边恶劣的环境,直接影响了这座数百年古桥的形象。安平桥文物保护和管理所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只有让文物首先得到有效保护,才谈得上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如今桥体护栏也出现了个别断裂,“主体建筑要维修,周边环境要整治,这样才能有效开发。”该负责人说。
泉州晚报2004-10-08讯 记者陈智勇洪佳景陈淑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