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福建省工商联组织编撰的《福建民营经济发展报告》一书新近面世。这个报告显示,非公经济已占福建省经济产值半壁江山。
2004年福建全省私营企业首次突破10万户大关,达110185户,从业人员超百万人,注册资金1844.35亿元。2004年全年民间投资83亿元,占全社会投资的44.9%。据测算,福建全省四成以上的工业总量、六成以上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是由民营经济创造的,非公经济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60%,在福建全省经济总量中占2/3,非公经济实现的GDP占福建全省GDP的总值近50%。民营经济已占福建省经济总量名副其实的半壁江山。
民营经济在福建省经济发展中发挥越来越重要作用的同时,工商联的报告也显示,仍有七大问题制约着福建省民营企业的进一步提升和发展:
企业结构层次有待进一步提高。2004年底,福建省11万户私营企业中,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分布分别是3.09%、41.91%和55%。个体工商户则主要集中在第三产业,占总户数的89.49%。民营企业仍主要以服装制造、食品加工、零售贸易、社会服务等劳动密集型行业为主,并且整体竞争力不强,产业结构、产品结构仍需进一步调整。
规模偏小,实力偏弱。福建省民营企业近年虽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但仍然是星星多月亮少。全国工商联2004年发布的“中国民营企业500强”资料显示,福建省上榜企业仅有4家,而且排位较后,与浙江、江苏分别上榜182、113家企业差距甚远。
创新能力、人才储备不足。部分民营企业追求短、平、快项目,采取“拿来主义”,技术储备先天不足,科技创新能力较低。据统计,2003年福建全省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户均集团研发费用占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仅为0.6%,远低于国际公认1%的企业生存标准和2% 3%的企业发展标准。
品牌保护意识不强。至2004年底,福建省拥有的中国驰名商标25个、中国名牌产品36个、国家免检产品90个,大多数是由民营企业创造的。然而大多数民营企业的商标管理意识还较薄弱,在商标注册和保护的花费较少,缺乏长远意识。据统计,2003年晋江民营企业广告投入高达7亿多元,却没有一家企业花在商标国际注册和保护上的费用超过10万元。由于未形成一套完整的知识产权战略和品牌保护的监测预警系统,商标侵权事件屡见不鲜。2004年,泉州15家知名服装企业的17个商标和鞋业的8个知名商标分别在澳门和台湾遭到恶意抢注。厦门东林电子公司的“荧火虫”牌也被德国西门子公司注册,致使其生产的节能灯产品未能进入德、英、法、西班牙等国,扩展海外市场遭到打击。
融资渠道不顺畅。据省企调队调查,36.4%的民营企业反映资金比前两年更加紧张。2004年宏观调控以来的银根紧缩造成更多的民营企业闹“钱荒”。
用地征地难,能源瓶颈制约依旧。民营企业的土地使用问题一向没得到妥善解决,始终未能与国有、外资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由于用地难,许多民营企业无法长远规划,不再扩大再生产,或者被迫向外迁移。2003年和2004年福建省遭遇干旱,发电不足,造成用电紧张。此外,原油价格上涨、煤炭紧缺、原材料上涨等因素,造成生产成本增大,利润急剧下降。
税费负担较重,投资权益保障不到位。民营企业的负担是各种税费构成的外在压力,主要表现在没有与国企、外企享受同等的税收优惠政策和多方支持,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双重征收以及税外收费等“三乱”现象未彻底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