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海西文艺事业硕果累累:南音、妈祖信俗被列入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妈祖信俗成为我国首个信俗类世界遗产;艺术扶贫工程、三坊七巷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及数字技术应用获第三届文化部创新奖;第二届海峡两岸(厦门)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签约82个项目,交易金额逾87亿元……
今天,第四届福建艺术节又如期而至。
一个百花齐放、生机勃勃的文化海西已然呈现在世人面前。
2006年,《福建文化强省纲要》和《福建省“十一五”文化发展专项规划》颁布,文化艺术作为“软实力”,在海西发展征途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3年过去,福建省委、省政府这一重大决策显露成果,具有深厚文化底蕴的福建,从文化资源大省向文化强省高歌猛进。
推进海西建设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搭建了广阔舞台。同时,文化的繁荣发展“反哺”海西,成为海西腾飞的重要支撑。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全民共享
今年国庆长假,闽台缘博物馆的参观人数达21.8万人次,同比增长99.1%。该馆开馆3年多来,催热了海西博物馆之旅,已接待游客数百万人次,其中台湾同胞30多万人次。得知闽台缘博物馆征集有关文物,许多海外华侨华人、台湾同胞纷纷提供重要线索,有些台胞还亲自送来了极有价值的墓志铭和族谱……公共文化设施,成为促进和谐、沟通民族情感的纽带。
福建省各地不断以大手笔锻造标志性文化基础设施,福建大剧院、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厦门海峡艺术中心、泉州南音艺苑等一批省市级重点文化设施建成使用,提升了福建文化形象和实力。
为使文化发展成果惠及福建全省人民,福建省将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和新增文化资源向农村重点倾斜。
“我们也能上网了,坐在家里知道天下事,真好。”连江县透堡镇村民高兴地述说新变化。他们一有空就到镇里的综合文化站逛逛,进信息资源共享室上网了解农业科技信息,上图书室看书……文化站2007年底改造后投入使用,吸引了十里八乡的村民前来学习、娱乐。 此站受惠于福建省文化惠民工程之一的“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该工程启动近3年来,福建全省已新建和改扩建乡镇文化站313个,今年又新审批立项200个。
乡镇综合文化站改造完善工程是福建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覆盖城乡的缩影。福建省在省、市、县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扶持资金,确保农村重点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目前,一个以海西城市群公共文化设施为主干,以农村乡镇和城市社区为依托,延伸到建制村和城市街道的省、市(县)、乡、村四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已基本形成。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送戏、送书、送电影下乡”、海西文化农村行、海西社区文化服务工程、村级文化协管员建设工程 ……不同形式、丰富多彩的“文化惠民”工程项目推动了文化工作重心下移,成为推进海西新农村文化建设,保障农民群众的文化权益、满足多样化文化需求的重要载体。仅艺术扶贫工程,5年来在213所偏远学校建立艺术扶贫基地,培训学生20万人次。
打造海西文化艺术品牌
通过挖掘、创新、整合,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品牌优势,为福建省文化软实力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10月28日晚,厦门文化艺术中心座无虚席。风情诗画剧《闽南神韵》将南少林古韵、红砖古厝、惠女风情、茶道技艺等众多闽南元素融为一体,为参加文博会的嘉宾献上了一场视听盛宴。
《闽南神韵》是厦门市打造的旅游文化精品。福建省深入实施舞台艺术精品战略,从独特的传统文化中挖掘取材,使服务百姓与精品战略有机结合,推出了一批在全国有一定影响的艺术和社会文化精品。
歌仔戏《邵江海》、闽剧《红豆缘》获中宣部第十届“五个一工程”奖,音乐话剧《雁叫长空》、高甲戏《连升三级》获第十届中国戏剧节优秀剧目奖,京剧《北风紧》获第五届中国京剧节新编历史剧一等奖、中国戏曲协会奖、第十一届“五个一工程”奖,杂技《行为艺术》和《绳技》获第十四届法国玛希国际马戏(杂技)艺术节的最高奖“共和国总统奖”,歌曲《海峡之梦》荣获首届全国优秀流行歌曲创作大赛一等奖,8件社会文化作品获第十四届“群星奖”,3年来福建省有5人次捧回中国戏剧梅花奖……
这些天,长乐市闽剧团格外忙碌,正紧张排练一台以郑和下西洋为故事背景的闽剧《长乐公主》,彰显长乐作为“闽剧之乡”的艺术魅力。该剧将亮相于第四届福建艺术节。 “第四届福建艺术节将突出地域特色与扩大海西文化影响有机结合,打造又一个具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艺术品牌。”省文化厅厅长宋闽旺说。
正是通过举办一系列活动,福建省打造出了第四届中国国际钢琴比赛、第三届福建全省曲艺节、省第六届“武夷奖”中青年演员比赛等一批具有福建地域特色和时代精神的文化艺术品牌,进一步巩固了舞台艺术的领先优势。
同时,以地域文化的繁荣带动海西文化的发展是福建省不懈的追求。
2007年文化部批准在地方省份设立的全国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闽南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使积淀厚重的闽南文化再度焕发生机。实验区正加紧建设,已推出梨园戏、漆线雕技艺、芗剧等30个保护园区和示范点。
福建全省现拥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8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55人。去年,“海上丝绸之路:泉州史迹”被列入中国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单。日前,“中国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被列入世界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自去年 “福建土楼”列入世遗名录后,南靖土楼的文化品牌影响逐渐扩大,游客多了,前去投资旅游休闲项目的客商也越来越多。土楼群边的南坑咖啡休闲观光园,今年国庆接待游客数比平时增五成多,观光园负责人、台商黄文广喜笑颜开:“都是沾了‘世遗’的光。”
客家文化、妈祖文化、闽南文化、红土地文化等福建本土文化,正在成为对海内外客商产生强大吸引力的海西文化产业品牌。
此外,富有福建地域特色的文化外宣品牌,档次和规模也在不断提升。
10月29日,2009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上,台湾唐美云歌仔戏剧团和厦门市歌仔戏剧团联合创作演出的歌仔戏《蝴蝶之恋》的亮相,引来观者如云,现场掌声热烈。 唐美云说:“此次两岸歌仔戏剧团在音乐、服装、表演等方面首次实现了深度合作。”
海峡两岸民间艺术节自2004年首次举办以来,致力于搭建两岸文化艺术特别是闽南民间艺术交流的平台,发展至今已成为集艺术演展、专家研讨、教学观摩等内容于一身的大型综合性文化活动。
“福建文化宝岛行”、“湄洲妈祖文化旅游节”、“两马同春闹元宵”、“闽台对渡文化节”、“海峡两岸文博会”等一批闽台文化交流品牌,扩大了福建文化在岛内的影响,增强了台湾同胞对祖地文化的认同。而十邑同乡会和晋江同乡会庆典、“海西先行新风采”推介等活动,使闽港、闽澳的文化联系更为紧密。
走出国门的福建文化产品也让世界观众眼前一亮。泉州木偶剧团的提线木偶戏《钦差大臣》就是一个例子。“由果戈理同名话剧改编成提线木偶戏,效果十分神奇。”该剧编剧王景贤说,“我们融合了闽南文化元素,并在技艺技巧上作许多创新,强化形体语言,用‘国际表述’创造一种和谐的语境。” 这几年,该剧团先后100多次到40多个国家演出交流,受到热捧。
福建省多次组团赴外开展文化交流,在“中法文化年”、“中俄文化年”、“福建文化非洲行”、“国际南音大会唱”、“国际木偶节”、“国际钢琴节”等大型文艺活动中,福建优秀文化赢得掌声一片。
从2007年初至今年9月,福建省共组织对外文化交流项目113批,1518人次;对港澳地区文化交流项目34批,1397人次;闽台文化交流项目106批,5988人次。
文化软实力助推经济发展
在刚结束的第二届海峡两岸文博会上,生机勃勃的福建文化产业给中外客商留下深刻印象。这是全国唯一以“海峡两岸”命名并由海峡两岸共同主办的综合性文化产业博览交易盛会,是福建省规模最大、参展企业最多、交易额最高的文化产业重要交易平台。
2008年以来,国际金融危机“寒风劲吹”,福建文化产业发展态势却愈发活跃。2008年,福建全省文化及相关产业从业人员约55.33万人,主营收入1427.6亿元,创造增加值352.36亿元,比上年增长27.4%,高于同期福建全省GDP增长速度,文化及相关产业增加值占福建全省GDP比重3.26%,比上年提高0.24个百分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达4.8%。这表明,福建文化产业快速兴起,规模迅速扩大,成为海西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政策引领,是海西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2006年以来,福建省出台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一系列政策,特别是今年,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意见》,并决定实施5大文化产业重点工程,为福建省文化产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进入快速发展阶段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撑。
政府搭台,助力文化产业迅速崛起。福建省努力打造海峡两岸工艺美术博览会、图书交易会等展会,组织了茶文化、旅游文化、戏曲文化等具有福建特色的文化产业项目,为文化产业招商引资提供了更加广阔的舞台。在第三、四、五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会上,福建省共签项目合同、意向合同、现场交易三项金额25.9亿元。
目前,福建省加紧培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厦门乌石浦油画村、福州汉唐文化城等一批专业市场加快建设,市场体系日益完善;形成一批工艺美术职教集团、动漫软件人才培养基地等,壮大了文化产业人才队伍。福建全省已培育建设3个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和43个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拥有文化旅游业、动漫游戏业、工艺美术业等十大文化产业体系。厦门漆线雕、惠安石雕、德化陶瓷、丰泽树脂工业、寿山石雕、漳浦剪纸等福建工艺品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一个多元主体、多种业态并存的文化产业格局正在形成。海西文化事业站在新的起点上,大踏步向前,成为实现海西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重要引擎。(李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