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35岁到73.8岁,这是福建省人口平均预期寿命在60年间的变化。这一指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变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福建省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丝虫病,基本消灭了疟疾等传染病,有效控制了疾病流行。
新中国成立之初,传染病在福建省人群死因顺位中排在第一,目前降至第14位。1955年,福建省传染病报告发病率为3432.06/10万、病死率13.19/10万;2008年,分别降至417.70/10万、0.46/10万。
今天,福建全省5000名疾病预防控制工作者和广大医务工作者一道,依然默默奋战在防抗甲型H1N1流感等传染病的战场上。
持之以恒,赶走一个个“瘟神”
新中国成立初期,素有“瘴疠之区”之称的福建,天花、鼠疫、霍乱猖獗,血吸虫病、麻疹、疟疾等广泛流行,传染病高居人群死因首位,严重威胁着人民的健康。
党和政府心系百姓健康,迅速组建卫生防疫机构,组织发动群众,开展疫区处理,灭鼠灭蚤,预防接种,切断传播途径等,在短短几年内就消灭了天花,控制了鼠疫、霍乱的蔓延。
1953年6月,福建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组建,福建卫生防病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此后,福建全福建省卫生防疫工作者贯彻“预防为主”方针,采取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人群等措施,向一个个传染病宣战,八闽大地告别一个又一个“瘟神”。
1958年,血吸虫病大规模防治在福建全省展开,疫情得到迅速控制,居民平均感染率从18.46%降至6.89%。1970年,掀起第二次防治高潮,居民平均感染率再降至1.92%。到1986年6月,福建全省14个疫区县先后达到消灭血吸虫标准。1987年10月,省政府宣布,福建消灭了血吸虫病。
与发病率高的疟疾的战斗,也历时较长。1956年,福建全省掀起抗疟浪潮,成效显著,到1964年,福建全省发病率从1954年的266.4/万降至6.7/万。此后,因人员流动、防疫机构撤并等原因,发病率反弹。卫生防疫工作者再度深入高发地区,长年累月狠抓抗复发治疗预防服药、药物灭蚊等综合控制措施,取得明显成效。到2002年,38个曾发生疫情的县(市、区)基本消灭疟疾,发病率降至0.12/10万,标志福建省基本消灭了疟疾。
经过持续不懈的努力,福建省先后消灭了天花、血吸虫病、脊髓灰质炎、丝虫病,基本消灭了疟疾、麻风病等传染病,基本消除了碘缺乏病。
1982年,福建省开始实施儿童计划免疫工作,建立了省、地(市)、县、乡完整的冷链系统,先后实现了三个85%的目标,遏制了麻疹、百日咳、白喉和破伤风等传染病。同时,在抵御台风、洪水等自然灾害中,卫生防疫工作者圆满完成了救灾防病任务,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义无反顾 甘冒风险做试验
为了人民健康,卫生防疫工作者常年披星戴月,栉风沐雨,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哪里有灾情,哪里就有他们的足迹。
他们常年与各种动物和人畜粪便、脏水、污泥、牛栏、猪圈等打交道,经常跋山涉水,尝尽甘苦。
艰苦自不待言,更重要的是,他们经常要冒着随时被传染的危险开展防治。在当时的条件下,谁也不能保证防治工作者不会被感染或传染。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党委书记许龙善回忆说,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和他一起搞疟疾防治的20多人,几乎都感染过疟疾。
有些人为了查清病因、找出传播媒介等,不顾生命危险,用自己的身体试验。在鼠疫防治上作出卓越贡献的于恩庶,在鼠疫流行时,奉命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赶制鼠疫死菌苗和活菌苗,为确保安全,他先在自己身上大剂量接种,试验成功后,再供应给群众注射。
在寄生虫病防治领域屡次建功的林金祥也是如此。为了研究日本棘隙吸虫感染人体后的临床表现,他吞服了106条虫子做感染试验,感染后出现拉肚子,每天五六次,伴随着腹痛、腹胀等症状,直到20多天观察结束后才进行治疗。最终,他发现和证实了人体寄生虫病的新病种——日本棘隙吸虫病,填补了国内外空白。
原福建省卫生防疫站站长陈亢川在防治乙型脑炎时,和同事一道,冒着被叮咬感染的危险,以身诱捕新发现的吸血小黑虫——台湾蠛蠓。经过6年多的试验,最终判定台湾蠛蠓是乙脑的新媒介,从而突破了传统的蚊子是唯一传播媒介的认识。
成果显著 八闽百姓广受益
正是有了这些健康卫士,人们的健康得到了更好的保障。今天,我们已很难看到四五十年前常见的脖子肿得像皮球的甲状腺肿病人、挺着大肚子的血吸虫病人、腿肿得像“大象腿”的丝虫病人,这些谈之色变的疾病正从人们的记忆中消失。
急慢性传染病、寄生虫病的消灭和遏制,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疟疾猖獗流行,曾导致繁荣的集镇败落,如建宁县在宋朝时人口有12.2万,但1949年仅5.8万,全县绝大部分耕地荒芜。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基本消灭了疟疾之后,这种“一病而人烟荒芜”的惨况一去不复返了。
原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潘宝骏曾测算,福建省开展麻疹等传染病的计划免疫,投入效益比达到1∶8—1∶10,即投入一元可以产生8—10元钱的效益。“消灭或遏制了一种传染病,让千千万万个家庭免除疾病之苦,社会效益无法估量。”他说。
原福建省卫生防疫站副站长何家鑫分析说,福建曾是脊髓灰质炎(小儿麻痹症)高发区,1978年发病率高达8.22/10万,全年发病2017例,死亡46例。此后,经过一轮又一轮的强化免疫等工作,有效地控制了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的传播,1995年起福建未再发现脊髓灰质炎野病毒病例,1996年后各项监测指标均达到消灭脊髓灰质炎要求。“这意味着成千上万的家庭再也不受小儿麻痹症之苦,为社会减轻了极大负担。”他说。
今年春季以来,受全球甲型H1N1流感疫情影响,福建省也出现病例,截至11月4日,福建省共报告1055例甲流确诊病例,已治愈917例,138例在接受治疗。在医务工作者、疾病防控工作者等的积极努力下,迄今无一死亡病例。
“其实,除了现在重点在做的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对其他传染病,我们每时每刻都在密切监测和观察。可以说,为了人民的健康,我们疾病防控工作者时刻都在静悄悄地与可知的与未知的疾病战斗着。”许龙善说。(记者 段金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