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福建省多种途径推进新农村建设见实效

来自:福建日报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200

近年来,福建省各地根据不同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探索了多种多样的新农村建设的途径和模式。

  以工带农 打造福建“第一村”

近年来厦门市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将岛外农村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在产业园区建设、基础设施配套、社会保障体系等方面统筹协调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走在福建全省前列。翔安区新圩镇马塘村打造“福建第一村”的故事便是其中样板。

现在的马塘,是一个布局合理、交通便利、设施配套、环境优美的现代化多功能城市式新农村。可曾经的马塘村交通闭塞、土地贫瘠、路难行、水奇缺,是厦门市的经济死角。

马塘的变化,是因银鹭工业园区的崛起。1985年成立时,银鹭只是个贷款3万元的村办企业。20年的发展,银鹭成为全国饮料行业的“第一集团军”,农业产业化国家重点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企业的同时,银鹭将农村城镇化建设和企业园区工业化进程有机结合在一起,带领集团所在地马塘村及周边村走出了一条“以农业工业化推进农村城镇化”之路。

银鹭探索出的是厦门知名的“金包银”模式。银鹭和马塘村首先将部分征地款,经村民大会通过后,以“村集体发展基金”形式用于投资企业及配套的第三产业,既为企业服务,又保障了农民的长效收入。同时,出台措施使马塘村民成为股东、产业工人等。如,由村集体发展基金出资培训,符合条件的由企业吸收为工人;安排一些无技术、无经商能力的妇女在园区进行绿化、环卫工作;有经商能力的安排在园区内开设餐馆、食杂店……

银鹭还带动当地走“以工兴农,共同致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之路。银鹭主营八宝粥、果蔬罐头、花生牛奶和果汁饮料等产品,原料大多依赖农业种植。银鹭建起“市场+公司+科技园+农户”的经营模式,带动周边地区农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

银鹭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马塘村也从偏远山村变成家家别墅的福建“第一村。”如今的马塘村及其周边村庄,一方面有4000多人在银鹭就业,另一方面则发展农产品资源种植。马塘村人均年收入已超过1.5万元。全村退休老人每月有200元养老金,所有村民每人每年可享受村集体发展基金投资分红3000元。

  因地制宜 激发农村新活力

要加快村镇发展,主导产业的选择尤其重要。因地制宜,培育适宜当地发展的主导产业,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增加农民收入,促进农村发展。这样的实践,长泰做法值得借鉴。长泰根据当地特色发展旅游业,将农村的民风、民俗、民情与山水资源转变为旅游业发展的资本,促进村民收入增加,村庄建设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提速。

每到春天,长泰县马洋溪的油菜花便迎来一拨拨观光客。乡村导游薛耀辉每天都忙着接待来自各方的游人。他和村民们的生活,因为马洋溪生态旅游区的建设发生了改变。

马洋溪生态旅游区2004年10月成立,至今已开发30多个项目,旅游区内的十里、旺亭、后坊、山重4个小山村的发展活力被一一激发。2008年,马洋溪生态游区管委会、山重村村委会和长泰永隆公司三方联合,注册成立了长泰古山重旅游发展有限公司。薛耀辉2009年进入公司当导游。以前,薛耀辉一家4口人一年种田收入只有万把块,现在,他的年收入就有1万元。和他一样从公司领工资的村民还有60多人,占到公司员工的90%。

随着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村民增收渠道越来越多。公司把457亩冬种油菜花观赏区,租给部分村民经营、管理,村民不仅得到一亩300至500元的补贴,还可将收获的菜籽拿去卖。

山重村以前只有一家农家饭店,生意差;现在,村里的10家农家饭店,一到节假日就爆满。旅游区还投入2亿元完善区内路网建设。十里村至山重村的主干道建成后,从山重到县城只需30分钟。还通了公交车,途经旅游区内各建制村。通往43个自然村的次干道也实现了水泥路户户通。山重村成为了新农村建设、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排头兵”。

  合理规划 集聚出效应

在新农村建设中,提升村庄建设水平尤其重要。近年来,南平市突出抓中心村镇规划和建设,专门制定出台扶持政策,结合旧村改造、造福工程的搬迁,建设中心村313个,一批环境优美、文化内涵和特色明显的新村庄拔地而起,其辐射带动能力和对生产要素的集聚作用,极大促进城乡经济社会发展。

在建阳,中心村根据区位条件、产业特点、自然风貌、人文历史等差异,有针对性地规划建设休闲度假村、特色农业村、文化特色村等类型的新村庄。莒口镇河坝中心村与莒口镇集镇隔河相望,总体规划面积420亩,有生活区、群众活动中心、商业区。生活区规划88亩,建房200幢,具有浓郁的现代化生活气息。村民洪霞收拾着自己装修一新的房子,心情很是愉悦。“新村位置很好,去镇里办事购物都方便。三层小楼的房子,住着也舒服,和城里没什么差别。”洪霞说。

建瓯市选择20个人口多、产业基础好、交通便利、位置优越的建制村作为首批中心村,引导经济要素向这些村流动,并以中心村为“辐射源”,推动全市新农村建设步伐。房道镇安宁村中心村成立后,村里整合出40亩工业用地,由村干部和经济能人带头,组织村民集资入股先后创办了7家企业,吸纳了本村及周边村农村劳动力520人,人均年务工收入万元以上。在徐墩镇富头村,村民集资入股筹集股金76.5万元,兴建了一座占地6000平方米的蔬果综合交易市场。由于中心村人口集聚,交易市场成立后生意火爆,带动周边8个村的农民种植蔬菜瓜果致富。(本报记者 李艳 实习生 赖雅红 黄遥子)

相关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