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新闻

宁德:屏南建设“绿色长廊” 发展生态旅游强县(图)

来自:《中国公路》 作者:北京要闻 访问量:1369

赤日炎炎,沿着福建宁屏二级公路屏南段,驱车驶向被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赞誉为“奇特景观”的国家级4A级景区——白水洋·鸳鸯溪时,扑入眼帘的,是公路两旁成行的绿树、如茵的绿草。这时,你那恹恹欲睡的情绪又将如何呢?定然睡意全无,挺直腰杆,饶有兴趣地欣赏眼前美景,享受着“车在路上走,人在画中游”的那份惬意。

  这条“绿色长廊”,也是闽东唯一被省、市公路局列为“绿色长廊、和谐公路”的生态示范路。

  屏南不再难

  “屏南发展难呐,难就难在交通。”屏南公路分局局长陈光银深有感触。屏南地处鹫峰山脉中段,东与蕉城区交界,南与古田县毗邻,西与建瓯市接壤,北与政和县、周宁县相连。境内山峦叠翠,危峰林立,山路崎岖。全县近19万人民出县只有两条蜿蜒的省道和坎坷不平的县道,没有一厘一寸的二级公路。“屏南,屏南,又贫又难”,它的“贫”,很大程度上缘于交通的不便;它“难”,难在穿越千山万水的隔阻。

  打通宁屏二级路,打破“卡”在屏南人民脖子上的交通瓶颈,就摆在全县人民面前。这条公路是省“八纵九横”公路网规划及市“一个半小时交通网”规划中的一条重要线路。屏南段起点于蕉城上荐,终点于屏南城关,全长28.7公里,总投资1.24亿元。

  为尽快开通二级路,屏南县纳全策、举全力,成立了以县委书记为总指挥、县长为副总指挥、分管副县长为常务指挥的屏宁二级公路建设指挥部,以白水洋生态旅游开发为契机,加大统筹协调力度,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补助,在进一步优化线路走向、节省资金的基础上,建立政府监督、社会监理、企业自查三级质量保证体系,并通过抓好典型示范和互助互学活动,开展多次“百日会战”,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在国务院原副总理吴仪、国家旅游局和省委书记卢展工等国家、省、市领导的关注下,经过全县上下共同努力,宁屏二级公路屏南段于2003年下半年动工建设,2006年12月胜利竣工。

  生态强县的绿色公路

  宁屏二级路屏南段竣工后,如何养护好二级路,建设好“绿色长廊”,并把它主动融入“发展山区特色经济,建设生态旅游强县”主目标?沉甸甸的重担落在屏南县公路分局全体干部职工肩上。

  “十月份工程完工,县公路分局就提早两个月介入公路的养护管理,这在闽东公路史上,还是首次。”局长陈光银说。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没有养护资金,分局领导就跑着找省、市、县领导要。找一次不行,就找两次、三次。领导感动了,资金很快落实到位。没有养护人员,分局硬是从人员已经很紧张的其他道班,生生抽调出几位技术骨干,组建新的头道班。没有驻地,道班就租住一栋简易民房,两人一间,硬挤着睡觉。道班没有炊事员,工人自己就着简易炊具煮饭。没有公路养护设备,分局领导硬咬着牙,买了一台价值20多万元的铲车。没有绿化专业队伍,分局采用“请进来,走出去”方式,从省、市请来专家,手把手地指导;选派优秀技术人员到福州、泉州、漳州取经学艺。

  “打造‘生态示范路’,这对公路分局来说,是个‘摸着石头过河’的全新课题。”陈光银深有感触地说。在严格按照宁屏二级路屏南段沿线“旅游景观”总体规划进行施工的同时,大家充分发挥聪明才智,进行大胆创新。针对山多、地窄、绿化难度大的实际,根据地形地势的特点,确立了以“高乔、中灌、低花草”为框架的主体绿化模式。

  汗水浇开幸福花。2008年5月,屏南靠近蕉城三公里路段全部种上了杜英、桂花、香樟等珍贵苗木和草皮。面对生机盎然的绿色景观带,公路分局干部职工喜上眉梢。

  “磨”出来的示范路

  如何结合“打造海西生态旅游强县”目标,把宁屏路屏南段28.7公里打造成一条真正的生态示范路?这个难题摆在县委、县政府面前。经过多方奔走,争取。今年初,这条公路终于被省、市公路局列入建设“绿色长廊、和谐公路”生态示范路。而落实目标责任的重担自然而然再次落到县公路分局全体员工的肩上,大家喜上眉梢却愁在心里。

  “打造这条生态示范路,我们面临诸多难题。”陈光银掏出心里话。首先要面对的是资金难题。分局领导跑上跑下,磨破了嘴皮,争取资金落实到位;然而,到位的资金远远满足不了日益扩大的工程量的需要,怎么办?现有的设备满足不了生产的需要,怎么办?苗木、草皮不够栽种,怎么办?人员不够,怎么办?群众不理解,出现干扰情况怎么办?

  面对诸多“拦路虎”,大家没有退却。资金不够,他们实行统筹安排,科学调配,想方设法让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另一方面,厉行节约,积少成多,硬是把有限资金用在“刀刃”上。没有大型洒水车,分局领导狠下心来,花重金购买了一辆;车辆没到位,就从兄弟县借;车辆没地方抽水,大家自己动手,从高山上引来泉水;没有蓄水池,大家动手修建几个。没有珍贵苗木和草皮,分局领导找关系、“走后门”,硬是从市公路局订购的20 车草皮中,硬“抢”来15车。

  “公路绿化有时间限制,一般不能超过5月份,否则,树木和草皮难以成活。”公路旁边全是石头山,取土场地少,这给绿化难度难上加难。分局紧急从全县各个班组抽调骨干力量,进行生产互助。机关干部放下架子,放弃难得的节假日和双休日,顶风冒雨,参加义务植树种草;大家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为赶时间、抢速度、拼质量,分局以班组为单位,开展主题为“大干30天,建设屏南生态旅游公路!用汗水铸造屏南公路绿色长廊”的劳动竞赛。大家比完成绿化的数量、比绿化的质量、比树苗的成活率。团员青年成立绿化突击队,团支部、妇委会分别设立青年绿化带、巾帼绿化带,以点带面,推动生态示范路建设。路政所开展公路用地整治回收活动,制止在公路用地内种植蔬菜、乱堆乱放等违章行为,为绿化工作保驾护航。

  “在打造生态示范路的过程中,我们在细节上,给予更多的人文关怀。”砌边沟墙时,工程技术人员对原有的灌溉水源点保持“原封不动”,还加以疏通,保证农田用水需要;为方便农民过“沟坎”,大家特地从远处找来废弃的铁栏杆和木板、沙石、水泥,浇注成厚厚坚硬的水泥桥板,让村民放心行走。在扫好“自家门前雪”的同时,他们还管起了“他人瓦上霜”。上培村候车亭建成后,亭边是一边狼籍,很不美观。大家种上树苗、草皮,把候车亭打造成村里的一个最靓丽的景点。这样“人为”的景点,公路边随处可见,它们是道班工人智慧的杰作。大家就地取材,把几块大石头按一定形状摆开,就成了“假山”;在耸立的巨石上雕刻着龙飞凤舞的“绿色长廊、生态屏南”几个艳丽大字,也成了一道令人瞩目的风景。

  工人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我们每天凌晨6点多就出工,中午在上培食堂吃完饭就上路,晚上6点才收工。工作环境也很艰苦。” 头道班班长张细弟说出实情。张瑞春从事洒水员这个艰苦的活儿,烈日下,他经常头上晒出一头汗水,身上却被淋了一身“雨水”。他接水时不小心摔伤了腿脚,就爬起来,贴上药膏,又开始工作。此外,他还身兼记录员、监督员、砌砖工等多个岗位。前来“参战”的棠口道班站长甘久星胃痛难忍,只请假半天,第二天又不声不响地来了。张克宏、宋礼松的父亲都生病住院,生命岌岌可危。然而,作为孩子的他们,没能放下手中的活,赶到床前陪护、尽孝。开小轿车的驾驶员肖少林也“改行”开上了洒水车。

  今年5月,这条“绿色长廊、和谐公路”生态示范路终于建成。为此,屏南县公路分局累计投入6000多工日,种植珍贵乔木、灌木1万多株,地被3万多平方米,草皮8万多平方米。难怪有人说,生态示范路上的一石一土,一草一木,无不凝聚着道班工人的血汗。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陈光银说:“今后管护宁屏路的工作任务更重,工作更艰苦。但有省市县领导的关心支持,我们有决心有信心,把这条‘生命线’管好,为打造海西生态旅游强县尽心尽责。”(张尚瑶 张宜力)

 

相关阅读